首頁 > 國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一章 崑崙美玉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3:36)

  

  共工觸不週山,天為之傾,女媧採五色石補之。古代的神話傳説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性。我們不妨把共工的壯舉視為上億年前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這一運動至今還處在活躍期。珠穆朗瑪峰每年以兩厘米的速度長高,這一現象是兩大板塊不斷運動、擠壓和撞擊的結果。據考察,崑崙山與喜馬拉雅山交匯之處也恰恰是兩大板塊交匯所在。在板塊間巨大的擠壓力量和地殼下岩漿不斷活動的情況下,板塊之縫隙中的岩石形成了新的礦物結構,就是我們所謂的玉石。

  神話中所講的不週山也就是我們所説的崑崙山。崑崙山,也許是我國名山大川中最神秘的地方,它的形狀,它的色彩更是模糊不清。

  珠峰,一年幾次的攀登,天下第一可度可量。泰山不高,卻一覽眾山小,有詩為證;至於“黃山歸來不看山”、“自古華山一條路”,更是人人有目共睹,耳熟能詳。

  而巍巍崑崙是個什麼樣?何以“巍巍”?誰又能道出個所以然?

  崑崙山,倒是和傳説中的神仙老祖們聯絡得緊,無論是誰,一提起神仙們的仙居寶府,必會想到那個遠在天邊的地方。

  崑崙山系地處內陸,屬標準的大陸性氣候,早晚溫差很大,終年乾燥少雨。因此,雖然海拔極高,但冰河並不發達,僅在少數的高峰上終年積雪不化。全區四季雲層稀薄,陽光普照,日耀山頭,極為美麗。

崑崙山

  古代的交通未發達,崑崙山可能是中原人士所知的天下最高之山脈了。直至漢朝年間,漢武帝派人去西域勘查河源,才發現“河源出於于田,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由此可知,古代所稱之崑崙,是指今于田河上源之山。“崑崙”之名也定於此山。

  崑崙其名與我們是那樣的近,一直以來在歷史和文學中被頻頻提及。崑崙和黃河、長江等同,都是中華民族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的又一處發祥地。當人們津津樂道泱泱中華大地從崑崙山巔綿延到東海之濱時,可曾想到,是什麼讓相距萬里之遙的兩地,縱數千年不可分割的聯絡到了一起?——套用《毛主席語錄》裏的一句: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昆山之玉”。

  昆山玉又稱和田玉,崑崙之巔就是和田玉的源頭。在無數光彩奪目的寶石中,惟有玉石被孔子比做“君子”,“君子之風”乃是無數文人賢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溫潤,其高潔,其堅韌,其風采,“玉”皆有之。

  當人類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照亮華夏大地的時候,玉石就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大量的考古發現,使人們慢慢地看到,這些價值連城的寶玉大部分都來自遙遠的邊陲,那個生活過女媧和西王母的地方。

  公元282年,河南汲縣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批古簡,其中有一部分記載了周穆王與西王母交往的一段故事。也許這就是最早關於和田玉由西域進入中原的記載。

  西周穆王,如果放在今天,定是個酷好旅遊的人。穆王帶著七隊兵勇,駕著八匹千里馬拉的車,邊打獵邊遊覽,一路西行,先到達今天的內蒙古,再折向新疆,來到崑崙山北麓,進入一個母系氏族社會的王國——史書所載“西王母”的領地。在這裡,他受到西王母的盛情款待,返回時,又接受了西王母送給他的八車寶石。此外,穆王沿途在幾個大規模採玉、琢玉部落亦作停留,當地部落出於敬重,也紛紛拿出最好的玉石敬獻周穆王,此行可謂滿載而歸。

  據考,周穆王帶回的玉石,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和田玉”。周穆王這段故事告訴我們,早在3000年前新疆産玉地點已不少,並形成採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國內地。《周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線,也大致説明了當時新疆到中原地區“玉石之路”的路線,這條“玉石之路”對後來“絲綢之路”的發展,起到了先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玉石之路”一直延伸到新疆以西地區。

天池(傳説是西王母宴請周穆王之地)

  周穆王與西王母的佳話可謂經久不衰,令歷代文人墨客稱嘆不已,唐代詩人李商隱還特為此作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衰。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周穆王與西王母儼然一對戀人,不然何來“動地哀”、“不重來”的詩句?不過,後人考證,西王母並非古人描寫的美若天仙、情深款款,《山海經》中描寫,西王母實際是“青面獠牙,虎身,還長著一條尾巴”。

  中原古人並不了解西部母系氏族社會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看見那裏的人們穿著獸皮獸衣,自然認為是一些半人半獸的神人。傳説中的西王母距今不過5000餘年,在這麼短的時間裏,人類的進化是不大的。今天的西域,也就是崑崙山一帶多出美女,恐怕如果讓這些美女披上獸皮,一個個也就是西王母的樣子了。

  目前在新疆,無論歷史記載還是考古發現,都沒有漢代以前使用和田玉的文獻,只有在西晉古墓中發現的《穆天子傳》以及那一段戀人般的傳説能説明當地人對玉石的重視——他們將自己視為珍寶的玉石送給了周穆王,從此西周玉器大行,成為王室祭祀、大典的必需品,日常表明身份、玩賞珍藏須臾不可離開的珍寶重器。

  玉石最著名的典故當屬“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是那樣慘烈,和氏為此付出雙腿。和氏璧後為歷代帝王奉為價值連城的傳國之璽,歷遭變故,多次失而復得,無數英雄豪傑、帝王將相為之折腰,玉石的價值也從珍寶直上升為神器,為王者尊。

  説到和氏璧,絕對是歷史上一大謎案。由相關典故言及楚國這一事實推斷和氏璧出自楚地,這似乎已是不爭之事,但是獻玉者和氏又叫卞和,僅這一點,又使和氏璧産地多出許多疑點。

  據考,“卞”原不屬漢姓,而是胡人之姓,也就是説,在古代中國西部一直被稱之為“胡地”,那麼“卞和”也可能是西部地區的人,而非南部楚地人。

  再者,楚地在今湖北、安徽一帶,並不出産玉石。這位卞和是從哪發現的和氏璧呢?有玉石專家指出,璧本是古人作為隨葬佩挂的小件東西,如把它做成玉璽,恐怕大不過一隻手掌。而我們所看到的歷代帝王傳國玉璽,至少也有半尺見方。有人説,關於和氏璧與傳國玉璽的故事,根本就是古人開的一個千古玩笑,他們本來就不是一回事。有專家從它的大量描述中考證得出,這塊和氏璧很可能是和田玉,此玉出自崑崙,而卞和就是當地一位採玉的工匠。

玉石溯源路線圖

  我國當代著名玉石專家楊伯達説:世界上産玉的地點很多,在中國,玉石礦帶可分成三大板塊,一是我國東北、內蒙古延伸至俄羅斯地區,二是我國江浙地區一直到台灣,再就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區。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地質板塊活動之劇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造山運動作用下形成的玉石同樣也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一無二的玉,就是我們所説的和田玉。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崑崙山出産和田玉,而和田玉只出産于崑崙山的原因所在。

  楊伯達先生還認為,最早發現和田玉的一定是當地人,最早認識和田玉價值,利用、開發玉石的也一定是當地人,是他們最終把這種認識傳授給了其他外來人。

  無論是崑崙山的神仙美女,還是山中的寶玉奇石,一串串謎一樣的傳説,都強烈地吸引著我們、激發著我們前往一探。

用來測定方位的GPS

  機會終於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與我們中央電視臺的記者組成了一支玉石溯源科學考察隊,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全方位地對玉石之路進行科學考察。

  新疆對我來説並不陌生,在這次科學考察之前,我曾在新疆北部進行過幾次科學探險活動,也穿越過絲綢之路中一段早已成為無人區的戈壁沙漠,不過那是一種進軍式的行動,直奔主題、全力以赴,裝備既精良又現代化,配有高空探測飛行器,奔馳公司出産的越野車、充足的給養、衛星地面站、導航定位設備等等應有盡有,雖説冰天雪地,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溫,走在荒蕪百年的無人區,但那是一種氣貫長虹式的閃電戰,靠我們那套裝備,去趟月球恐怕也不是難事。

  ——可這次去崑崙山科考,對我們來説幾乎處處存在問題,裝備、經費、人員都嚴重不足,只有我們這幾塊經過摔打的“料”也許還行。同我們一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專家巫新華説,這次科考,也可以説是一次探險活動,要攀登數座無人上去過的5000米高峰,還要騎驢。整個科考有相當一部分路途是騎在驢背上完成的。別以為騎驢是一種輕鬆瀟灑的事,對我們這些城裏人來説,騎上一天不下來,想哭的心都有。

  真有那麼嚴重麼?我們幾個記者沒説話,可心裏不以為然。我們可謂飽經風霜,在野外什麼苦沒吃過?這種事兒對我們來説還不是小菜一碟!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