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第四季 > 正文

川西黔北古鎮遊(2)紅色丙安行【東方曉】2004-11-22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2日 14:44)

  因紅軍四渡赤水而聞名的赤水市,我曾前後去過兩次,每次都是去看瀑布、桫欏和丹霞地貌。最近,資陽朋友思想者和瀘州朋友駱駝,先後向我提起古鎮丙安,於是,丙安對我的誘惑漸漸地強烈了起來,最終決定前往赤水一遊。


  赤水市位於赤水河中下游,因此那些古鎮都傍臨著赤水河。赤水建制始於北宋,在歷史上,長期隸屬巴蜀,赤水河是連通川貴、運輸川鹽的重要水路。今天的丙安古鎮,寧靜中還帶著幾分當年繁華的鹽埠痕跡。丙安古鎮距赤水城區20公里左右,擁有丙安古城堡、瀑布飛泉、丹霞奇峰異石、紅軍長征遺址等特色景觀。

  10月13日中午,在赤水市內品嘗了菜豆花、筒筒筍等當地特色菜後,我與思想者夫婦及瀘州駱駝4人,驅車沿著赤水河邊向丙安古鎮趕去。一路上山清水秀,粉墻黛瓦的農舍掩映在河兩邊的叢叢竹林中,竹林間炊煙裊裊,煙雨中風景朦朧。古代詩人“閒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的詩意,隨霏霏細雨飄落而下,滋潤著在都市中日漸浮躁的心田。慢慢掠過車窗映入眼簾的,都是清新和自然,是帶著一種古樸情調的黔北山鄉景色。沒有密布廠房,沒有林立煙囪,沒有鋼筋打造的水泥森林,有的是未被破壞和污染的山林田園。在喧囂的都市裏,這樣的景色是不敢奢望的。

  來到丙安鎮北岸,因為不是雨季,所以河水水量不大,遠遠可見古碼頭通向水面的石階隨坡而下,直至水邊。岸邊停著一艘舊船,讓人想起“古渡無人舟自橫”的古句。站在赤水河邊的公路隔河遙望,遠遠就看見一長排吊腳樓,由數百根圓木支撐在赭色的參差不平的岩石上。吊腳樓三至五層不等,蔚為壯觀。每幢吊腳樓的屋檐下都挂著一串串紅色的燈籠,天風拂來,紅燈籠搖來晃去,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使人仿佛落入歷史的旋渦。


烤豆腐的小攤

  我們不忍心一下就揭開丙安古鎮那神秘的面紗,於是先在停車場邊架起三腳架,隔河對古鎮吊角樓來了番熱身拍攝。然後來到渡口前,丙安鄉政府食堂70多歲的茍永祥老人,指著渡口碑記熱心地給我講述當年的崢嶸歲月。近前觀看,碑上刊刻著“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紅二師北渡赤水河。至此揭開了‘四渡赤水’戰役序幕”。謝過老人,拍下石碑,我們從吊橋上晃晃悠悠地走向丙安古鎮。

  丙安鎮順赤水河而建,距河灘10—30米高,兩座保存完好的石門把守著東西場口,沿高高低低的赭石鋪就的石板古道拾級而上,進入用粗糲的赭石壘成的弧形門洞。仰視門洞,似乎把人帶到那遠古的年代。向老鄉打聽,也沒有人能説得出這城門修建於何年何月,只是説相當久遠。進入鎮中,腳下那一塊塊圓潤如玉滑溜溜的赭石板,在秋雨的滋潤下極富質感。枝蔓延伸到吊腳樓石壁中的大黃桷樹,與古老的街巷相互映襯,更顯古鎮的質樸動人。

  我們從西邊的太平門進,至東邊的東華門出,慢慢地轉悠,細細的拍攝。因為小鎮是精緻的,旅遊者的腳步很容易把細節錯過。我們從寨門旁的石梯開始拍攝,沿街將挑擔的漢子、做作業的小孩、聊天的老人,以及屋檐下的小貓小狗都逐一納入鏡中。古鎮的店面不多,只是一些臨街的房子門戶開著,每一個有特色的情景我們都盡力捕捉,每一家值得流連的小店我們都住足觀察。有位大嫂在門外架著一個爐子煎豆腐,見我拍照,忙招呼我買了一塊巴掌大的烤豆腐嘗嘗,嘿,好吃著呢。真想再來上一碗用赤水特有黑豆做成的河水豆花,炒上一盤老臘肉,外加二兩老白幹,在店裏細品慢嚼古鎮美味。只怕錯過了天黑前的拍攝時光,我不得不強咽饞涎繼續往前走。

  丙安的街道,由赭石板鋪就的一條主街和幾條小巷組成。主街道靠山的一面,全部是一排排一樓一底的木質結構的清末民初時代的民居,家家都設有堂屋、廂房和走廊。臨江的一面,在街道上也是兩層,而兩層下大多數是二至三層的吊腳樓,幾乎座座吊腳樓臨江的一面都設有走廊。據當地人説,過去赤水主要的交通工具只有船,那時的船兒在赤水河上川流不息,丙安就成了一個水碼頭。從自貢、瀘州販鹽的漢子幾乎都要在丙安歇腳,然後過河去習水、遵義。停泊在丙安吊腳樓下往來的船兒拋錨後,船老大總要在丙安街上住上一夜兩夜的。在茶館裏飲茶、聽川劇,聽説書,推牌九,會朋友……從那家家臨街的櫃臺,以及那些人丁興旺的老宅中看到的精緻木雕窗欄和門楣,就足可以想象昔日的丙安是多麼的熱鬧和繁榮。

  我們4人在丙安街巷裏悠閒的穿梭著,拍攝著。這裡所有臨街的房屋幾乎開成了店舖,大至家用電器,小到針頭線腦,時尚服裝和仿製軍服、軍鞋,髮廊和剃頭鋪,錄像廳和檯球室,互不干擾,相鄰相連。走進臨江的一家茶館,裏面十幾張桌子,五角錢一杯的茶,可以從早上喝到晚上。茶館裏只有臨街的兩張桌子,有人正在玩兒川式長牌,圍觀的人比打牌的還多。


東門吊腳樓

  來到正街的拐角處,一戶人家敞亮的堂屋當街大開著,但這家堂屋在傳統的祖宗牌位上貼的不是祖宗牌位,而是貼著毛澤東、朱德的大幅照片。老屋的門楣正中挂著一塊褪了色的木匾上,清晰地寫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第二師師部”住址,而與此屋一墻之隔的另一間屋子的門楣上,挂著的卻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二師第一團團部”住址,其堂屋正對門的祖宗牌位上也挂著毛澤東、朱德的畫像,下面還點著紅紅的蠟燭。

  據有關資料介紹,1935年1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第一軍第二師的千余人,從習水開過來,突破駐守在丙安鎮上的川軍防線,攻佔了丙安,並把紅二師師部和第一團團部設在丙安街上。如今,丙安街上還流傳著許許多多紅軍渡赤水的傳説。七十年來,十里八鄉的老百姓上街來趕場,總要去毛澤東、朱德的畫像前點兩支蠟燭,燒幾炷香,許一些美好的願望,希望偉人們保祐他們平安、健康,發財致富、生活安寧……

  由於不是旅遊旺季,週末的古鎮上少有外來的遊客,街道上行人極少,兩旁老房子屋檐下,三三兩兩的老人在喝茶聊天,一些女人臨街納鞋墊、織毛衣,小孩子們無憂無慮地逗著小貓小狗,或玩兒著一些童年的遊戲。歷史在這裡沒有故作高深,古鎮不只是供人欣賞的,它有自己實實在在的生活。

  穿過古鎮,來到東華門外,此處的吊角樓淩空高懸,讓我想起李白“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詩句。沿著陡峭蜿蜒的石梯下到赤水河邊,仰望山腰的吊角樓,不能不驚嘆建築的神奇。這些房屋一律依山鑿岩立柱架建,前半邊以木柱支撐臨河,後半邊靠岩著地開戶。既有少佔土地之利,又有乾燥通風之便;既有腳踏實地的安全穩固,又有淩空兀立的雄偉俊拔。

  我們拍了一些石梯近景後,本想多拍些吊角樓的照片,只因雨霧迷蒙,透視度不佳,只好作罷。來到赤水河畔的礁石上,仰視吊角樓,只見數百根樓柱平地拔起數十米,支撐著一幢幢15至30米高的樓房,承載著丙安獨特民居的負荷。看上去雖然感覺其不堪重負、岌岌可危,但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當地人説,千百年來,丙安的吊腳樓沒有出現過垮塌,依舊安穩如昔。

  忽然發現東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儘管橋墩上的雕像大都已遭毀損,但僅存的兩隻龍頭,依然凸現出古橋昔日的風姿。思想者和駱駝支起三腳架,拿出哈蘇大機器認真構圖拍攝,我卻站在橋墩上,以身後崖上的丙安古鎮為背景,來了一張紀念照。

  遊覽了一次丙安,了卻了心中一個夙願。黃昏時分,我們依依惜別古鎮。丙安珍貴的紅軍文化遺跡,古樸的民風、民居,較為完好的吊角樓等等,能夠留存至今,完全是因為過去交通不便,當地保護意識濃厚。時下,越來越多的遊人沿著已開通了的赤習公路,源源不斷地向丙安湧來,幽靜的古鎮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安臥深山人未識了。真心希望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同時,保護好丙安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因為在我的心中,丙安烏瓦粉墻的老街、枕河臨街的店舖,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尋常巷陌,子夜黔腔……已經成為此行難忘的記憶!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