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古蜀道覓蹤 > 正文

古蜀道覓蹤:悠遊古閬州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4日 15:26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閬中,位於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游,面積1878平方公里,總人口86萬,為巴蜀要衝,川北重鎮。現有古城面積1.78平方公里,是四川惟一保存規模最大的古城,也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據考古證實,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生息。戰國時為巴國國都,秦滅巴置閬中縣迄今2300多年。歷代在此設郡、州、府、道治所,蜀漢張飛鎮守閬中七年,死於閬中,葬于閬中;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嬰、魯王靈夔都曾封治閬中;明末清初為四川省臨時省會達十七年之久。閬中一直被封建帝王視為川北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夜宿閬中,早上晨光初露,我就爬上旅店旁的一座6層高樓,拍了一張閬中新城晨景。來到古城旁的小吃店,我們5人在此品嘗了閬中小吃四怪,即涼麵熱了賣,饅頭蓋章賣,醋當飲料賣,牛肉薰黑賣。拍過、吃過後,孤客還特意買了一袋蓋章饅頭帶回家。我雖然對外黑內紅、暗喻張飛其人的張飛牛肉感興趣,但怕一路上帶著麻煩而沒有買。

  閬中,素有“閬苑仙境”、“巴蜀要衝”之譽,唐代詩人杜甫在這裡留下了“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歷史給予了閬中豐厚的饋贈,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和近200多處名勝古跡,至今閃爍著奪目的光彩。閬中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保護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居街院、寺院樓閣、摩崖石刻,構成了閬中獨特的旅遊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氣勢恢宏的張飛廟、張飛墓冢以及蜀漢遺址文物,更是三國旅遊熱線重要的組成部分。

  早飯後,我們先是到城內的張飛塑像前拍攝城市街景,然後開始對閬中古城逐街逐巷的尋訪、拍攝。華光樓是城裏的亮點和古城最高點,門票5元/人,我們先是登樓俯拍老街大場景,然後又四處找尋制高點,以求把華光樓納入古城畫面中。當我們好不容易找到東邊一幢5層樓房時,門衛卻不讓我們進去。好在我隨身帶著省攝協會員證,趕緊掏出來表明是來為閬中拍片做宣傳的,這才得以放行。

  華光樓位於閬中市保寧鎮上華街21號,矗立於閬中古城東南角,上、下華街之間,俯臨嘉陵江,正對南津關,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原稱南樓,為唐滕王元嬰所建。後南樓毀於火,重建為鎮江樓。後來鎮江樓又毀於火,再建時便稱為華光樓。屢毀屢建,但該樓的原址卻一直沒移。現存的華光樓為清同治6年(1867)建造,樓為4層,高36米,下層過街門樓,為商賈雲集之地。全樓除底層為石砌拱券外,以上三層為木結構,屋面為琉璃筒瓦,有仙人塑像、屋脊寶頂等,工藝極為考究,並很有地方特色。華光樓是閬中城區的主要景觀之一,同時也是觀賞全城及遠山、近水風景的好地方。

  在居民樓房上拍過中遠景的華光樓後,我們來到東街口,忽見幾位三輪車夫在接待中心的巨大廣告牌下侯客,我覺得有點被動“接待”的味道,舉起相機咔嚓了一張。這張照片既有小城風情,又有點兒調侃味道,我挺喜歡。

  閬中三面環水,四面環山,水在山中,城在水中,風光鐘靈毓秀,可謂如詩如畫。閬山閬水養育了西漢偉大的天文學家落下閎、輔佐劉邦還定三秦的巴人領袖范目、唐宋尹陳四狀元和蜀中花木蘭韓娥等名人。無數文人騷客也因慕愛閬中風光,來此遊玩並留下大量珍貴墨寶和不朽詩篇。

  我們逐街逐巷慢慢拍攝、遊玩,不僅將古城的風貌收入鏡中,而且在胡家大院、狀元閣、太極樓等處拍到了很多的老宅及古董。在街上拍攝了快樂的遊人、匆匆人力車,以及各式各樣的小店和小商小販。在一個古董店,除了老式傢具家什,各種手工藝品,還能看見好些文革遺物,有像章,有毛澤東與林彪的彩畫,還有華國鋒穿軍裝在天安門上揮手的宣傳畫等等。遊玩中,我把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東西,統統拍入鏡中收藏。

  匆匆一遊,我對閬中有了初步的感受。保護完整的 閬中古城,的確風格獨秀中華。雖然過多的遊人,有限的食宿接待能力,多少影響了我們的遊興。四處鮮艷的色彩佈局,顯得過分的誇張,讓人感覺到古城不古,或有些倣古的味道。但古城建址,堪稱中國古代建城選址“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範例。棋盤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風格于一體的建築群,也的確是中國建築藝術的實物寶庫。

  .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