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古蜀道覓蹤 > 正文

古蜀道覓蹤:貢院遇故知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3日 20:21

  今年沿古蜀道出遊,最後一站遊攝閬中,使我感觸多多,收穫多多。 閬中文化底蘊淳厚,名勝古跡眾多。傳説閬中是華夏本源文化的發祥地,伏羲的母親華胥在此孕育了伏羲。閬中是巴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雄渾、神秘的巴渝舞是中國舞蹈研究的活化石。作為三國尋蹤遊的主要目的地,閬中吸引著大量海內外遊客。閬中是中國漢唐天文研究中心,唐代風水天文學家袁天罡、李淳風在此隱居。閬中宗教文化繁榮,儒、道、佛、伊斯蘭、基督教五教並存。味道純正的民間燈戲,技藝精湛的皮影、剪紙,可以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

  尤其令我開眼的是此地還有保存完好的川北道貢院,並由此知道了閬中是中國狀元之鄉,從隋推行科舉考試以來,共考中4名狀元,116名進士,400多名舉人。歷史是如此青睞人文薈萃的古閬中,同成都一樣,閬中是全國興辦學校最早的地方,人才輩出,文風熾盛。在閬中各街各巷的遊覽中,我看得最仔細、拍照最多的院落,就是位於城內學道街12號 的貢院。

  貢院,又稱川北道貢院,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初。清順治年間以保寧為四川省臨時省會時,曾在此舉行四川省鄉試四科。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擴建。貢院坐北面南,佔地3000平方米,為三進四合庭式建築,縱向長方形。第一二進為平房考場,第三進為一樓一底齋舍。考場四週號房(考室),中橫一排為廳,是考官唱名發卷監考之所。庭中有十字形走廊,供考生候點坐憩。其縱貫走廊,直通齋舍庭院。今前庭保存完好。

  來到貢院大門,只見一對清軍裝束的兵勇把門,剛要拍照,忽聽有人叫我,舉目四望,嘿嘿,奇了,省廳的同事車茂娟和先生遊完貢院剛出來了呢。他鄉遇故知,不亦樂乎!與同事夫妻稍事寒暄後分手,並相約成都再見。

  掏錢購票,每人10元。進門方知貢院是科舉時代仕子應試的考場,又稱作“考棚”。《閬中縣誌》記載:順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補行辛卯科鄉試,圍設保寧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寧,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慶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學錦率屬重修……”。

  貢院考棚具體建於何時,已無確切記載,查明代嘉靖《保寧府志》,有建築群叫明倫堂,考場四十間,而清代黎學錦重修考棚地基原來也很寬廣。三進四合庭式建築純穿鬥木結構,房舍整齊規矩,高出街坊民居一頭。前院是考場,後院是齋舍,四週都是號房。考試時按天、地、玄、黃……編號,每間號房有進出小門一道。與大門相對的正廳是一樓一底的殿堂,是考官唱名、發卷、監考的地方。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兩邊欄杆連帶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點。齋舍為一樓一底四合院,樓下庭院縱貫走向。

  一邊遊覽拍攝,一邊琢磨感嘆。原來這發軔于隋朝的中國科舉考試製度,竟像奧林匹克大賽一樣,堅持了一千三百餘年,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巨大而久遠。西方學者S•威廉斯説:“古代中國文武官吏所由産生的這種……無可比擬的制度,被東亞鄰邦所仿傚,並被西方社會借鑒採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選制”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至今,從聯合國到大多數國家,官員仍須由考試篩選;在中國,考選人才更是關聯著每項事業、每個家庭、每個學子……

  不看不知道,貢院真奇妙。珍藏至今尚為完整的古代貢院,仿佛將我們帶進深邃時光隧道,院內的科舉博物館、孔子塑像、清代衣粧、明清古床、應試考物等,使我們對古代的科考制度,來了一番全程的觸摸和了解。感謝天公亦作美,遊覽貢院時光線很好,使我能以清晰的畫面,定格孤客父子參觀時的專注神情,定格林卡姐妹在古床古梳妝檯前的即興表演,定格貢院的廳堂樓閣、文物古跡。

  .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