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古蜀道覓蹤 > 正文

古蜀道覓蹤:拜謁張飛廟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3日 20:05

  在閬中旅遊,市內古城中的西街59號是不能不遊的景點,這就是門票為15元的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明代又叫雄威廟。該廟位於古城西街北側,包括張飛的陵墓和祭祠,是川東北三國旅遊線上三國文化的一顆明珠,也是我們遊攝閬中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早晨,我們先是開車去新城拍攝晨光中的張飛塑像。該塑像表現了桓候張飛生前躍馬當陽橋頭,一吼河水斷流、十萬曹兵不敢近前的雄姿。拍攝後,再開車進入老城品小吃,以及遊玩拍照。古城中的華光樓、各個大院都得買門票。來到張飛廟,自然又要破費銀兩,著實讓我有點兒心疼。還是孤客父子安逸,帶著軍官證、學生證,一路上免去了不少門票。看來出遊還是要多帶幾個本本有好處,沒準就排上了用場。就是小孩有學生證的話,在一些景點也可以買半票。

  當年張飛率兵鎮守閬中,後來被害於閬中,所以閬中張飛廟應該是所有張飛廟中最有價值的一座。與林卡姐妹購票進祠後,因為孤客父子在此景點又享受了免票,我就將自己的門票給了喜歡收藏景區門票的孤客,儘管我也喜歡那張門票,尤其是票的背面有漢桓侯祠的主要介紹。

  張飛字益德(《三國演義》稱“翼德”),作戰勇猛,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劉備攻取四川後,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並任巴西太守鎮守閬中。章武元年(221),劉備伐吳,令張飛由閬中率軍會師江州(今重慶),臨行前被帳下張達、范強所殺。張飛死後謚為桓侯,葬于閬中,所以俗稱的張飛廟,也叫漢桓侯祠。

  張飛鎮守閬中達7年,他保境安民,大敗張郃,人民群眾敬其忠勇,為其築冢建祠,祭祀紀念。據唐朝閬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張桓侯祠記》,張飛死後即建起桓侯祠,雖遭兵火毀壞,但累毀累建,“土宇幾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週築圍墻47丈。此後還有多次續修。現在的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的,是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築群,佔地10余畝,由山門、敵萬樓、左右牌坊、東西廂房、大殿、後殿、墓亭、墓冢組成,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祠內香火極旺,眾多的遊人、香客,豐富著我們的拍攝內容和拍攝對象。

  據介紹,山門和敵萬樓為明代建築,門前原有明萬曆四十年(1612)鑄造的鐵獅一對,抗日戰爭中日本飛機轟炸閬中時被彈片擊傷,“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以石獅代替。敵萬樓以張飛“力敵萬人”而名,為重檐歇山式屋頂,華拱兩側出象鼻狀的斜拱,下檐鬥拱繁複。內柱四根,形成井口,直承上檐,每柱用四瓣鑲成梅花方柱,以銀錠榫鉚合。敵萬樓左右各有木牌坊一座,我們利用當時較好的光線,慢慢地仔細地拍攝著這些建築群。

  大殿在五級臺階上,闊五間,為歇山式大屋頂,磚雕拼合屋脊,是清同治時重修的。外廊置巨鼎,右有張飛“立馬銘”,左有《重修廟記》古碑。殿內正中塑有二米多高的張飛文像,頭戴冕旒,身著黑蟒袍,手捧玉笏。左有張包執蛇矛,右有馬齊捧丹卷。穿過後殿,便是張飛墓冢。墓頭正前方建有一墓亭,亭內起一石拱券,塑有張飛武像,原為明永樂年間鐵鑄,高1.65米,“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為泥塑。張飛墓成橢圓形,南北長42米,東西闊25米,高8米。我和林卡看見有一個團隊的導遊講解不錯,就混進該旅遊團的人群中,跟著繞張飛墓走了一圈,免費地聽導遊講訴了好些張飛在閬中的趣聞軼事和歷史典故。

  桓侯祠左右各有廂房10余間,均配以雕花隔扇門,右廂房為閬中出土文物陳列室;左廂房為雕塑廳,有“桃園結義”、“鞭督郵”、“古城會”、“當陽橋”、“義釋嚴顏”、“戰馬超”、“立馬勒銘”、“虎臣良牧”等大型群雕,是張飛生平業績的再現。只可惜房內光線不好,不便拍照。祠內現存碑匾24通、名聯多副,多係名家所書,其中有果親王、李國英、熊克武、張愛萍、趙樸初、流沙河等名人手筆。

  從桓侯祠初建時算起,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徜徉其間,仿佛在穿越一條長長的時空隧道,歷史長河中的多彩浪花,讓我們目不暇接;遊攝其中,各個時期的古建築群,歷朝歷代遺留的文物古跡,使我們拍攝豐收、見識增長。

  .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