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古蜀道覓蹤 > 正文

古蜀道覓蹤:大廟古建築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2日 16:54

  七曲山大廟,位於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陜公路邊,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七曲山大廟現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大廟在佈局上,依山造勢,顯得極其宏偉壯觀,古建築、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輝映,既為祭祀聖地,又是風景名勝區。我們的五一古蜀道自駕遊,路經七曲山時,主要的遊覽時間,大都花在了七曲大廟裏,而大廟的古建築又是我們拍得最多的風景。

  大廟始建於晉,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後,在此建造“文昌宮”,後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跡建築群。整個大廟12000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群所組成。其建築不受傳統格局的束縛,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因山取勢建造,打破一般殿宇中軸線平行的陳規,表現為靈活、自然、瀟灑的風格,重疊隱蔽,曲折幽深。這不僅因地制宜,節省投資,而且還給人以恬靜優美和變化無窮之感。

  因建造年代不同,大廟的建築風格各異,有減柱造、擱榫、穿逗等。屋面設計巧妙,裝飾講究,搬鰲坐脊,翹角淩空,寶塔中堆,新塑精美。門窗均作線條圖案裝飾,俏麗多姿,充分顯示出建造者巧奪開工的精湛技藝。因而,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建築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在晉柏之下,大廟主建築群路西邊的半山腰,是一座建地面積不大的木結構殿堂,前連拜廳一座,是大廟整個現存建築中年代最早的一處,即元代建築盤陀石。該殿在澗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造,覆蓋黃色琉璃瓦,平面似正方形,通面闊8.4米,建築面積69.72平方米,臺基為條石砌成,正面置垂帝踏道。因殿內有一圓如磨盤的大石而得名。

  拍過盤陀石、應夢臺、晉柏後,我們沿橫跨108國道的翠雲廊天橋,下靈官樓便進入路東的大廟正殿。作為典型清代建築正殿,是大廟古建築群的中心部分。初建於何時無考,清雍正四年(1726年)冬與百尺樓俱被野火焚燬,雍正十年重建。殿頂歇山造,屋基呈正方形,通長22.79米,寬22.57米,建築面積514.37平方米。殿基置以須彌座,東腰部分浮雕帶狀龍鳳圖案。

  正殿前建有拜廳一座,寶頂卷棚式,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梁架結構為六扇二柱通檐六椽伏。梁架製作在四椽伏上施雙駝峰,駝峰上置大鬥,大鬥安月梁,承托平博楞。前後普柏枋上均制四鋪作裝飾性鬥拱;整個梁架鬥拱繪製施子彩畫,金碧輝煌。拜廳稍間左右二壁上製作黽紋圖案;圖案正中浮雕麒麟走獸,作色青綠,莊嚴古雅,與梁架鬥拱彩繪富麗相映,各盡其妙。

  拜廳兩側,有鐘、鼓二樓,均為六角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 大廟香火旺盛,正殿尤甚。我和林卡在此拍了好些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的場面。來到時雨亭時,其右匾書“赫赫大廟山山秀 廟奇山因廟而雅”,左匾寫“蔥蔥古柏道道曲 柏珍道有柏則幽”。林卡跑進亭中,擺出POSE,叫我在此為她咔嚓了一張紀念照。

  位於正殿前面的是百尺樓,又名忠孝樓、星主樓、魁星樓。始建於明代,被譽為“西蜀名樓”,據説,在當時堪與荊楚名樓岳陽樓、黃鶴樓媲美,後毀於火。今樓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一底二樓,建築面積917.84平方米,由四十八根通天大柱淩空托起,四週翠柏簇擁,宛如雲中樓閣,十分雄偉壯觀。

  這座樓的建築結構,不採用元明時代的減柱法,是其主要特點。每層樓檐柱間均施以裝飾鬥拱,梁間施駝峰,梁架穿逗榫鉚,大柱周長約1.43米,結構嚴謹,堅固牢實。屋脊飾萬火爐及蝙蝠、山鳥、水獸等,形態各異。

  山門闌額上懸“帝鄉”一匾,原匾殘損,1983年復原。山門外兩側有石鼓一對,抱鼓前有坐獅一對。右坐獅一腳撫弄幼獅,形象生動,給莊嚴的氣氛增添了幾分活潑。獅子下的須彌座係1982年新制,束腰上刻有淺浮雕“魚龍戲水”、“雙鳳朝陽”等紋飾,兩側障水板透雕的圓形麒麟窗各一扇。外檐柱木飄圓雕魔家四將,法象威嚴,守護山門。 我在此慢慢地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匾、石獅石鼓逐一收入鏡中。

  桂香殿位於正殿之後,原為亞子祠、靈應祠遺址,現存建築為明初蜀王府所建,單檐歇山式,上蓋綠色琉璃瓦,因殿前有明代檀丹桂四株而得名。因當時光線不好,我僅在此拍了一張照片就匆匆往前趕路了。

  桂香殿左側坡上方的家慶堂,殿基呈長方形,通長17米,寬16米,建築面積272平方米。屋頂歇山造,上蓋灰色筒瓦。正脊正中安有三重樓閣著寶頂,閣樓後底部雕塑一彌勒,雖然九脊均置蹲獸,但翼角蒼脊各置以天之四靈(蒼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較為生動的裝飾。

  其營造年代不詳,據上述實例建造形制來看,它既有宮式材料,又具地方民間手法,顯示出明初與明中葉建造殿宇的風格特徵。殿內原塑有傳説中文昌全家歡聚一堂的泥像,故名家慶堂。塑像毀於“文革”,現作書畫展覽室。

  天尊殿位於七曲山大廟之頂,海拔840米,雄踞山巔,氣勢磅薄,殿基呈矩形。殿內闌額、明伏、藻井施有旋子彩;線條流暢,色彩絢麗。殿前檐柱接闌處,左右有獸形雀替。 殿前巨大的石刻酒樽上,陽刻著雙鳳朝陽,旁邊有兩塊刊刻著張獻忠題詩的石碑。

  我國建築史學家梁思成在所著述的《中國建築史》中記述:“天尊殿在院內最高處,結構較為宏偉,殿廣三間,殿四小間,單檐九脊頂,其中鬥拱之分配前面單抄雙下昂,背面及兩山則僅在柱頭施櫨挑梁,如鷲峰寺兜率殿之制;其前面鬥拱兩面不平行,第二層昂尾承挑于平椽之下,內部梁架作杈手,替木等。梁伏上施蜀柱及十字鬥拱,與元宣本延福寺大殿有相似之處,殿營建年代無徵,其結構樣當為明初及中葉所建也。”

  沿著石板小路蜿蜒下山,位於家慶堂右側下方的是風洞樓與白特殿,其建造形制別具一格。殿宇外貌呈重檐卷棚頂,上蓋灰色筒瓦,脊飾置蹲獸,角梁安有套頭。雖大木結構,但無鬥拱雀替,而兩重殿堂屋基均屬矩形,縱橫交錯,又重疊壘,呈現凸形形狀平面。

  白特殿廣三間,進深三間,成欄矩形。柱礎均為覆盆狀,前檐製作望柱,後檐以山作壁,柱間排列為兩扇十二柱,但梁架椽伏未置於柱上。風洞樓在白特殿之上,面寬一間,進深二間,為縱矩形。殿基向白特殿後山墻處縱延2.7米,置後檐角柱;而前檐角柱高於白特殿,前金柱向上延伸而作,其後金柱延伸向上,成為檐柱,形成六楹二間的矩形閣樓。具有我國南方園林式建築的獨特風格。 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

  從正殿右邊側門出來,即是建於明代的關帝廟。該殿用材較大,構造宏偉。梁架製作基於擱榫,金柱施有收分,置於鼓形帶狀花邊柱礎之上,周長2.3米,柱頭鋪作及補間鋪作場為計心造。通面深三間15米,減柱造手法,呈正方形,建築面積225平方米。有明間格子門六扇,腰華板嵌鑲造雕花卉;障水板半浮雕變形圖案,並繪壽字花紋。上半部中間兩扇裝格眼窗欞,兩側四扇,淺浮雕人物、山水、祥雲、奇草等。兩次間四扇裝飾則與其略異。1982年進行了大培修。

  山門闌額正中有“關帝廟”華昂匾一道。門楣兩邊置龍鳳抱鼓,垂昂踏道上石刻獅一對,左右雄踞,形態逼真,為山門增色不少。 遊玩七曲大廟,在歷代古建築群中徜徉,不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造廟工匠的精湛建築技藝,而且還能拍到好些古建築資料照片。

  .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