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風沙星空 > 正文

象形城市--去喀什,逛小巷巴扎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8日 16:54

  去喀什,逛小巷巴扎

  一、

  去喀什,我最喜歡進小巷,逛巴扎。散佈在喀什的巴扎有幾十座,除了著名的中西亞國際市場外,還有艾提尕爾廣場北側的安江熱斯特巴扎(當地人稱“香港巴扎”)、吾斯塘博依路和歐爾達西克巷的民族手工藝街巴扎、坑尼扎路的手工業品巴扎、恰薩巷巴扎、庫木代爾瓦扎路小作坊巴扎等。喀什的巴扎多坐落在寬敞大街、高樓大廈後的小巷子裏,從市區的任何一條街道都可以鑽進小巷,鑽進小巷就進了巴扎。巴扎上有我看不完的景。

  庫木代爾瓦扎路巴扎不如以前那麼熱鬧了。從市郵政局大樓邊的小巷進去,再從艾提尕爾清真寺廣場出來,大約有500多米長。

  小巷不熱鬧的原因是很多經銷商戶搬到了吐曼河邊那個能容納5000個攤位的中西亞國際市場(就是人們常説的“大巴扎”),這裡就剩了越來越古老的小作坊和越來越陳舊的民居小巷。

  小巷裏有點亂--亂擺的攤位、亂停的車輛,更亂的是那種很早很早就存在的古老民居建築物。也正是這“亂”,使得我極喜歡--在這裡,我可以找尋到藏在現代化後面的粗樸和原始。

  從寬敞的大街走入古老的小巷,現代化的氣息便蕩然無存,感覺一下子就掉入了中世紀的“冰窟”裏,時空在這裡停滯了,現實離我遠去,剩下的就是一種視官上的錯覺--迷亂的景致包裹了我。

  巷子裏叮叮噹當的敲擊聲、販人扯著嗓子的吆喝聲以及錄音機裏傳來的快節奏的維吾爾音樂聲提醒我,我還在現實中徜徉。

  保留著中世紀原貌的喀什古老民居,淩亂錯落地肩並肩矗立了不知多少年,叮噹敲擊聲不知響徹了多少日,坐在門前閉目養神、打盹的老人不知延續了多少個世紀的混沌。

  誰也沒有真正去描繪過這存在了多年的小巷。這裡是時空的留駐,更是現實的留駐。

  二、

  我停在一個製造紅銅器的小作坊門前,那個二十多歲的夥計正聚精會神地敲擊著他的“産品”--一隻直徑有30公分的銅盆。我蹲下來,就在他身邊,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的“生産”過程。氣溫大約有20多度,夥計穿著一件白T恤,汗從身上的毛孔裏滲出來,敲幾下,他便用胳膊肘子擦一下身上的汗水,然後再繼續地敲擊。

  他居然一直沒有發現我。當完成那件産品的製作,抬起頭來忽然發現我默不作聲地看他時,他一點也不奇怪地衝我笑笑,露出了一副天真的模樣。

  在他面前,已經擺了一大堆製作精美的器皿,棕紅色的,造型大方、圖案裝飾秀美:盛水用的阿不都(手壺)、接水用的其拉布其(盆)、汲水用的喬貢(壺)、盛飯用的裏幹(盤),還有炒菜的亞格魯噶、燒水的沙瑪爾、泡菜的恰依乃克、蒸包子的曼塔哈讚……

  三、

  我繼續往前走著。抬眼看見一家作坊店內挂了許多樂器。一個巴郎小夥計低頭在製作著一件艾傑克。見我進去,他放下手中的活,忙向我推銷他的産品。

  墻上挂滿了各式各樣的樂器--都塔爾、彈撥爾、熱瓦甫、艾傑克、達甫、薩塔爾、卡龍琴、納格拉、沙巴依......這些樂器名字有很多我叫不出來。

  那夥計見我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地看了這個看那個,便給我逐個介紹著這些樂器的名字。

  在我的邀請下,夥計逐個地給我“表演”了每個樂器的使用方法。然後,我走近他製作樂器的桌旁。桌上擺滿了用核桃木、桑木、杏木制做出來的半成品樂器。

  對著滿墻的樂器,我仿佛聽到了節日裏維吾爾人歡快的音樂和舞蹈,我的每根神經和細胞都隨著這些音樂舞動起來。在新疆,在有維吾爾人的地方就有音樂和舞蹈。在荒涼的地方,人們更需要有音樂來“料理”自己的生活,用音樂來書寫自己的一切。於是,便有了“維吾爾人把歷史寫在音樂裏”的説法,便有了維吾爾人13種40多個品種的樂器,便有了豐富多彩的維吾爾人的生活。

  四、

  再往前走,一陣車床鏇木的聲音吸引了我。一個留著小鬍鬚的小夥子在仔細地製作著一個木器。走近,作坊門口挂滿了用尼龍繩捆綁著的白楊質的小木器。

  見我走來,小夥子放下手中的活,問我要買些什麼。其實我連這些小玩意的名字和用途都叫不上來,也沒有購買的慾望。但那小夥子很熱情,從捆綁的尼龍繩上解下一大堆小木器,一一給我介紹著它們的功能。於是,我終於明白了這些小木器的用途:捍麵杖、烤馕用的錘眼、蠟燭臺、小孩的搖床、小孩睡覺時為了不讓他(她)尿床的撒尿用具……面對這這些奇特的用具,我情不自禁地來了購買慾望。

  街上稀奇古怪的作坊太多了,金銀首飾店、玉石加工店、地毯售賣店……繼續朝前走,小巷又分出兩條更小的巷子。

  五、

  我感到迷惑了。還有多少條這樣的小巷?還有多少個這樣的作坊?我不敢往前走了。我怕迷失在這深深的小巷裏。

  於是,我掉頭往回走,鑽進了一條不知名的巷子。不時地有人從小巷裏走出來又走進去。那些走進走出的人盯著我,猜想著我的去向,仿佛我是外星來的人。

  巷裏真的複雜到了極點,小巷套著小巷,走不出幾步,抬眼便是一家居民的土屋和架在土屋上的天橋。我感到前途叵測,但我還是壯著膽子向縱深處走去。

  土屋上的天橋遮住了春日暖洋洋的陽光,擋住了和煦的春風。幾個小巴郎和小克孜腳上套著涼鞋,頭上戴著花帽蹲在地上玩著什麼遊戲,旁邊幾個胖胖的老婦人坐在椅子上聊著什麼。

  然而,小巷並沒有使我失望,很遠處看到了馬路上汽車疾馳的身影。有了汽車的身影我便沒了怯意。

  招呼著那群小孩。小孩們也不陌生地衝我圍攏過來;“寧包了代?(幹什麼?)”

  這些小孩是見過“世面”的。這條小巷裏來往穿梭的人很多,包括很多遊客,很多大鼻子、黃頭髮的外國人,也許這些小孩還當過“導遊”哩!

  在春日的晴空下走進庫木代爾瓦扎路裏彎彎曲曲的小巷,深入了這巷子持久的生活氣息,穿越了中世紀與現代化時空的隧道--這裡遠離塵囂,遠離紛繁,更遠離現代化的侵蝕。我在古老的時空隧道裏穿梭。

  巷子裏散發著烤馕、烤肉的味道又提醒我回到了現實中來。

  小作坊裏幾個世紀以來留傳下來的氣息依然回蕩著,巴郎克孜們開心的嬉笑、過往行人輕盈的腳步、曬太陽老人的閉目養神、慢節奏的生活。

  路的盡頭,便是那座有著悠久歷史、輝煌建築藝術、宏大朝拜場面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廣場。

  一位內地的作家奉出版商的委託來了喀什“開發”西部的“文化資源”。當他走入小巷後,沒走幾步,便逃也似得躥出了小巷,第二天便飛回了他來的地方。事後,他對人們説:“那小巷,真不是人呆的。”

  但維吾爾人就這樣幾個世紀地呆在這兒了。我想對那位作家説,你根本不了解這小巷裏的精髓,儘管它臟、亂。

  走在艾提尕爾清真寺廣場,我不停地轉動著思緒:這種小巷巴扎還能持續多久?

  (網絡原創,請勿轉載)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象形城市--去喀什,逛小巷巴扎 (2004/09/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