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水下攝影

來自海洋的中國人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4日 15:08


  海洋佔地球總面積的70%。有數以萬計的海洋生物生存在她藍色的懷抱裏。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一位親眼目睹過那些海洋生物,親身體驗過水下世界的中國人。他是我國第一位職業水下攝影師。又是在世界級水下攝影比賽上第一個拿到獎牌的中國人。這也是中國水下攝影史上的第一塊獎牌。他的名字叫小寶。

  來自海洋的中國人

  (文:小寶)

  隨著海面波浪的滾動,照射到海面下的光線開始翩翩起舞。各色的魚類,珊瑚任憑光與浪在它們中間穿梭往來。游動在光與浪的蔚藍色中,拍攝那一瞬間的感動這就是我的工作--水下攝影。

  與大家想象中的攝影師大不一樣,水下攝影師必須有精湛的潛水技術和豐富的海洋經驗。我工作時不穿攝影背心,肩上也不背攝影包。更不向藝術家那樣風度翩翩。從表面看我更像漁民或者蛙人,身上散發著一股海水味道。頭上帶著潛水鏡,身穿潛水衣。背上背一隻一米多長帶3~4根橡皮管的金屬瓶,裏面裝的是比我們周圍大氣壓力高200倍的壓縮空氣。連接空氣瓶的橡皮管上,有一個可以含在嘴裏的呼吸器用來呼吸。我的照相機要放進金屬的防水罩裏,防水罩的密封處理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萬一防水罩進水了,不僅昂貴的攝影器材會被海水毀掉,好不容易拍到的照片也保不住。每次拍攝的前一天,都要花2~3個小時來組裝它。水下攝影需要的潛水器材很多,這樣那樣加起來總有50~60斤重。所以,首先要有一個好身體才行!

  海洋中是一個五彩繽紛,變化萬千的世界。每次水下拍攝讓我最受感動的是發現生活在這個世界裏的生物。像一些小魚呀,蝦呀,貝呀,珊瑚等。它們的生存環境、方式實在太奇特、巧妙。儘管我總是努力地尋找它們,但是還是經常“空手而歸。在長年的水下拍攝工作中一點一滴地積累了很多海洋生物的知識。比如説,哪種魚生活在哪一片海域。哪一個季節是哪一種海洋生物的繁殖期。哪種魚和什麼樣的珊瑚生活在一起。像照片中生活在珊瑚的縫隙或枝丫間的金線{周},主要靠食用附著在珊瑚身上的海藻為生。這種海藻是珊瑚與海水進行營養交換的重要媒介。當海水的溫度持續過高或過低時,這些附著在珊瑚身上的海藻便開始從珊瑚身上脫離開,去尋找新的生存地。失去了海藻,珊瑚也就不能進行良好的營養交換。於是開始白化死亡。

  在水下拍攝時雖然能親眼看到各種奇妙的海洋生物和生態環境。但是,攝影師本人也是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拍攝的。我們知道海洋中有兇猛的鯊魚、長滿尖刺的海丹、及觸手上帶毒、帶電的海蜇。今年,在韓國濟州島海裏拍攝軟珊瑚時,我便被海蜇蜇了一下。

  那天,我一下到海水裏便覺得露在潛水衣外面的皮膚又刺又癢。我知道這是海蜇類的生物在覓食或防衛時,釋放的一種人類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叫“刺胞”。放眼向四週的水中望去,果然在不遠處的水中漂著幾隻大海蜇。

  最大的直徑有兩米多、托著兩三米長的觸手,悠悠地游動著。遠遠地看去像不明飛行物。我迅速地遊向它們,並開始拍照。海蜇的觸手是分泌刺胞的主要位置,我從不碰它。而且它的速度很慢,比較容易拍攝。由於想從更好的角度拍攝,我便潛到它下面嘗試仰拍。正當我為自己抓拍的幾個鏡頭而得意時,只覺得右手手背一陣劇痛,連手中握著的相機也脫手扔了出去。原來,我只顧拍攝角度沒有控制水深,使自己漸漸地漂向海蜇。而它也覺得我好礙事似的,轉向另一方游去。結果,長長的觸手掃中了我的右側身體。幸虧有潛水衣保護,才只傷著手背。雖然已過了一個多月,受傷的地方額仍然有時癢、有時腫。

  海洋中的生物,很少有主動襲擊人類的。儘管是兇猛的鯊魚類,大多數也是見了人就跑。它們的利齒、毒刺,多是為了維護自身安全,及覓食所用。只要人類的行動不使它們受到刺激,或主動攻擊對方。便不會受到傷害。

  與其相比海洋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倒是更讓人心驚膽戰。兩年前,我在日本伊豆半島的海洋公園50米水深處拍攝貓鯊。當天天氣很好,除了我們攝製組以外,還有近千名休閒潛水者在此處潛水。下前後,我徑直向50米處的礁石下潛。向這樣的大深度空氣潛水,只能在水下預想深度停留分鐘,並在這分鐘之內找到被攝物體,完成拍攝後要用比下潛多3~4倍的時間慢慢地返回海面。否則,不僅會在水中用盡壓縮空氣,返回海面的速度過快也會得上致命的減壓病。所以,我們都是格外小心的。就在下潛到36米水深處時,隱隱地聽到一陣低沉的轟鳴聲。這個海域常有遊船通過,我以為是遊船的螺旋槳聲。同伴的幾名攝影師雖也聽到,但我們都沒在意。幾秒鐘後又是一聲低沉的轟鳴聲,接著從四週的海水中傳來一股巨大的壓力,擠壓的我無法在水中移動半寸。這種狀態持續了10幾秒鐘,我們意識到必須馬上返回海面。

  當我們安全上浮到海面時,海岸巡邏隊的兩艘救生船和10幾艘漁船正忙著救助飄浮在海面上的近百名潛水者。回到岸上我才知道幾分鐘前,在附近海域發生了4~5級的地震。我放棄了拍攝計劃。回到東京後的第4天,伊豆諸島附近的三宅島上,火山開始噴發,島上的居民被疏散到全國各地。至今不能返島。

  每次回想起這些在海洋中的觸目驚心的經歷,總是對自己説“萬幸!。。。。。。”

  但,每次置身於那片蔚藍色中的感動、驚喜、安慰卻始終沒能改變。每當我看到海面滾動的波浪、海面下流轉的光彩、穿梭而過的魚群時,我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它。

  海洋,天才!

(編輯:陳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