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2004年一季度

泰山來去 【博陵】03-19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9日 15:49

  再一次去泰山前,有同事問:“你不是去過那兒了嗎?”我説:“好風景區多去幾次也不算多。”確實,許多地方你幾年不去,再去時就會有許多新的變化。好的景區有如一部沁人心脾的好書,必使人想方設法購得並時時想起來就一讀為快。喜好山川之遊的乾隆皇帝就曾先後十一次到“名山之祖”的泰山巡遊、祭祀,並且六次登上了岱頂。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自古以來,人們由對大自然的敬畏進而到崇拜,造就了眾多的名山,“五嶽”遂漸成為名山的代表。大多數中國人,在知識的積累還不夠豐富的初級教育階段,就知道有個“五嶽”,它們代表“天”分據于五方。在五嶽之外又知道還有“鎮山”。為與五嶽相匹配,人們將最早的九州鎮山歸納為“五鎮”:東鎮沂山、西鎮岳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還有佛、道的“四大名山”。中國名山的序列之嚴整,可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史記封禪書》記載的傳説,虞舜“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嶽……八月巡狩至西嶽……十一月巡狩至北嶽……五載一巡狩。”又説“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自秦皇漢武的大規模封禪活動以後,五嶽由人們祈求上天賜予收穫、渴望平安的崇拜對象,進一步上升為皇權神授、“受命于天”的帝王祭祀場所。五嶽所指的山嶽由於各種原因,歷史上有所變化。由於歷代帝王后來的祭祀活動主要集中在泰山,處在東方“萬物發生之地”、居相對平緩地勢而尤顯高大的泰山,不僅“岳山”的稱號沒有變化,且出乎其類而拔乎其萃,享有了代表天地(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基以報地——《白虎通》)、“五嶽獨尊”的至高無上形象。

  泰山的豐厚歷史和綺麗風光,千百年來為人們低吟高頌,佳篇如雲。但泰山的神妙之處就在於,雖然“前人之述備矣”,幾番遊歷之後,人們仍然要寫上幾句,以抒胸臆。

  我第一次去泰山時,是聽了別人的講述,帶著從書中得來的朦朧印象,懷著對泰山的神秘感登上了夜行的列車。天亮時分到達了泰安。一座古老的縣城,背景是遠處巍巍的泰山。有山為景的城鎮很多,但泰山享有的地位,似乎給這座小城也罩上了神聖的色彩。走出有著不高塔樓的灰色站房,是大半用灰渣鋪成的站前廣場。大家帶著一夜的疲憊,在車站對面的存包處小屋存了大件行李。汽車由火車站廣場迤儷開向中天門。因遇修路提前下了車,攀登著灌木叢生的山坡上了中天門,再步行兩個小時到達岱頂。當時城內大多是舊樓矮屋,從中路下來,一天門、岱宗坊直到岱廟,舊磚、土坯建構的簡陋平房排列在道路兩旁。

  再去泰山時,泰山已經成為中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風景名勝區。如許多景區所在的居民點一樣,泰安的發展也駛進了快車道。新建不久的省轄市火車站和平整的站前廣場,人流絡繹不絕,TAXI不是很多,但像樣的商場、賓館、飯店開始陸續迎賓納客。市區一座座新樓陸續拔地而起,一個欣欣向榮的中等城市。傍晚抵達的我們,住宿在山東農大。傍晚下起一陣急雨,從陽台下望,雨水順著街道的陡坡流下,像一條清澈的河。第三天清晨從容登山。

  又見起伏的泰山身影時。車站前人流如織,站房裝修一新,廣場上松柏蒼翠,各樣交通車輛繁忙地迎送著客人。泰安城裏生機盎然,貨品琳瑯,樓宇鱗次櫛比,城別三日也當刮目相看啊!有著音樂噴泉的城市廣場,花團錦簇,頗具大都市風範。作家吳組緗在他的《泰山風光》一文裏對三十年代的泰安作的詳細描寫,這是我看到的寫泰山散文中最長的一篇:“城中惟一的大街……古舊的大街,平常給我的印象就是個灰黑色。現在堆上這些灰黑色的人——灰黑色的肉皮,灰黑色的衣著,灰黑色的神情。使我忽然覺得連空氣陽光都變成灰黑色的了。”泰山不但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歷史中國和發展的中國的一個縮影。

  泰山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內涵,它眾多的寺廟古建、碑刻摩崖、帝王活動,在所有名山中是無與倫比的。泰山更有大量的文字流傳。好做名山遊的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先後兩次在泰山相遇,不知是約好還是趕巧。李白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泰山也寫有詩六首,但盡人皆知的不多。杜甫的一首《望岳》卻道盡了泰山的雄偉和靈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真是看不盡的泰山景物,寫不盡的泰山文章。

  五嶽各有一座行祭祀大典的大廟,九萬六千多平米的岱廟在各岳廟中雖不是面積最大的,但肯定是自古以來接待帝王和百姓最多的一座。我第一次去是從中路下來,還不知道前面是岱廟。見一道城墻高聳,迎路一個門樓,就買了五角錢門票進去看,之後又從原路(後宰門)出來。裏面林立的碑碣,東側院枝杈龍鐘的漢柏,像一個個滄桑面容的老人,無聲地向人們訴説著過去。再後來去岱廟都是由正門而入,遙參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拆除了一些原先不協調的添加建築,整座大廟好不嚴整齊肅,方才領略了岱廟及泰山的恢弘氣勢(門票也階次升到了二十元)。主殿天貺殿是中國的三大殿宇建築之一,但它有著比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更早的歷史。殿內三面墻上六十二米長的“啟蹕回鑾圖”也是藝術品位很高的名畫,可惜光線較暗、時間也不允許細看。岱廟裏還集中了一些極有價值的文物。由岱頂玉女池展轉移來的秦二世的泰山詔書石刻(“李斯小篆”)殘塊,為國家一級文物。北門裏東側的銅亭最早在山上的碧霞元君祠,後來移到山下靈應宮,1972年又移來岱廟。亭子雖然不大,卻有近四百年曆史,是我國幾座知名的銅亭(殿)之一(武當山金頂金殿、北京頤和園銅亭、五台山顯通寺銅亭、昆明鳴鳳山金殿銅亭、大理雞足山銅亭等);展廳裏還有當年乾隆幾次來泰山時獻的沉香木雕獅子等“鎮山三寶”。解放前岱廟裏曾駐過軍隊、開過市場。隨意踐踏的士兵、馬匹,各色三教九流、打把式賣藝算卦的等等,把一個原本神聖莊嚴的場所糟蹋的面目全非。

  泰山一路的題刻、楹聯不僅多的使人目不暇接,而且與景色的搭配入情入理,可謂相得益彰。無論以內容還是書法論,少有平俗之作。過斬雲劍上行不久是承上啟下的雲步橋,在此之前人們已跋涉過半,後面更有佳境和陡階需遊人再接再厲。雲步橋周圍常雲遮霧繞,百丈崖下瀉的飛瀑雖不很大,但於此山此地卻顯得格外奪目。橋旁一座不大的石亭——酌泉亭的楹聯寫的好:

  且依石欄觀飛瀑

  再渡雲橋訪爵松

  從山下一路走來,歇歇腳吧!瀑布旁“河山元脈”,點出了名山之祖的泰山為江山萬里之根本的重要地位。飛珠撲來,人頓覺心清氣爽。傳説宋真宗登山時,在崖旁設帳駐蹕過,又有了一個禦帳坪的名字。再向上攀登,就是因遮雨有功而被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書》百官公卿表),秦漢官制基本相同,“五大夫”是二十等公卿官員爵位的第九級,居“大夫之尊也。”不算小了。據説原來受封的只是一棵古松,已于明代毀失(有説是山洪沖走)。清雍正時有人附會“五”數又補栽了五棵,如今還剩下兩棵。渡雲橋、看爵松後,歇息足了再繼續上行。

  拔地擎天的十八盤,雖然仰角45,石階卻寬闊,比起其他許多名山磴道要易於攀登。但夾峙的危巒和南天門的淩雲氣勢,卻給人心理上的震撼和必欲上攀的誘惑。中國名勝的楹聯千千萬萬,有許多好的,也有不少晦澀難懂、矯揉造作的,泰山南天門的楹聯是我能背誦下的不多幾幅之一:

  門辟九霄 仰步三天勝跡

  階崇萬級 俯臨千嶂奇觀

  站在南天門外俯瞰來路,感悟了奮鬥後倚天覽勝的神仙般的快樂,真的是“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南天門裏是1956年建的“未了軒”,取杜甫的“齊魯青未了”之意,人説古時這裡就曾是一座關帝廟。第一次來時,未了軒用作賣食品貨物的商店。包括一路來時的鬥母宮等,後來都重新添置了佛道塑像供人們朝拜。從楊朔的《泰山極頂》可以了解泰山所經歷的一個歷史時期:“老道人客氣地賠著不是,説是別的道士都下山割麥子去了。你別看山上東一戶,西一戶,也都組織到公社裏去了。”

  天街上原來只有少量的平房,碎石地。頭次去剛走過南天門,一陣急雨襲來,人們紛紛躲進小店舖的屋內、檐下。遠處月觀峰的亭子依稀可辨,裏面還有孤零零的避雨人。雷聲在頭頂,在四週,在下面的山谷中轟鳴,雷電風雨之神們在天地間充分展示著自己的威力。作家李健吾曾寫過“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的雨中登泰山的過程,但這次的滂沱大雨,據山上的老百姓説他們也是多少年沒遇到了。以後再來,天街漸漸出現了頗具規模的商店、旅店,平整的路面,氣派的牌樓和保護遊人安全的石欄。也有不變的,就是稍覺潮濕的被褥。不過,任何事情不可過度,過猶不及。當初疏朗的屋舍,空闊的環境,雲霧飄來,爽風輕躡,人確乎如在天上的街市徜徉。不要使跋涉千階的遊人,剛舒口氣又邁進一條擁擠的凡間商業街。

  碧霞元君祠,山頂最大的建築群。屋頂與未了軒一樣,都用了鐵鑄的瓦片,供元君像的主殿更用了銅瓦,可能是考慮山頂風大吹壞屋頂吧。院子裏還有銅碑、銅鼎等多處銅的鑄造物,其中兩座高大的銅碑,記憶中在別處沒有見到過。1990年那次正逢大修,但也對外售票,只在院子裏又看了看。現在已是10元的票價。

  近1300年曆史的唐摩崖——唐玄宗李隆基的《紀泰山銘》,雖然高和寬都不足對松山谷乾隆清摩崖的一半,氣勢與影響卻比後者大得多,前面昔日的礫石地面早已修築了保護性矮墻。岱頂四週的刻石,無論是數量、書法藝術和歷史內涵,恐怕沒有任何一座名山可與其相比。瞻魯臺上深深的刻痕很有創意,“瞻魯臺”三個大字,不因躺在人們腳下而筆畫刀功有絲毫隨意。南風吹來,綠野雲天,有誰還願意從這捨身崖上跳下去呢?

  玉皇頂,人站在這裡似乎可與蒼穹對話。玉皇廟門下的無字碑傳為漢武帝封泰山時所立。門內石欄圍著的“極頂石”寫著泰山的高度:1545米,但一般地圖上均標高1524米。當初,望著茫茫天空和四野,秦始皇是否在念叨著他的“朕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於萬世……”。漢武帝連連驚嘆道:“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唐玄宗李隆基則為他的開元盛世而躊躇滿志,全然不慮後來的危機。宋真宗趙恒仰望上蒼,企盼“天書”的降臨以解內外交困的境遇,還下詔修了山上的碧霞祠和山下的天貺殿。出身卑微但終得天下的朱元璋則瀟灑地頌揚泰山幾句閒話:“岱山高兮,不知其幾千萬仞……”。而康熙和乾隆兩帝幾次步行上山,更留下了不少宣揚功德、寫意山川的文字。據有關書載,泰山的岩石已經有二十五億年,泰山成為今天的基本山體也已有三千萬年了。岱頂的拱北石,億萬年來是否始終是這個姿勢?千百年來遊岱頂的人們把它磨的光溜溜的。人的生命有限,舊態依然的是石頭。石頭也在長高,泰山每天以0.05毫米的速度長高,不覺中的運動。

  幾次登泰山,包括其他名山,都沒有臨時租用防寒衣服。只要晚上不出來,黃昏和黎明看日出均無大礙。泰山的四種奇觀(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不容易都看全,但是每登上一次岱頂,可能就是人的思維境界的一次昇華。“孔子登東山(鄒縣嶧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頂上當然不可能看到九州方圓,但體驗了泰山也就理解了中華,天下就存在於心中。

  自1995年後,又陸續修了西路桃花源和東路掃帚峪兩條上山線路,現在步行和索道登山的選擇也多了。但是,如果有時間還是從一天門、孔子登臨處上山為好。如果下火車上汽車到中天門,再排長長的隊坐索道、八分鐘到南天門,就等於只看了一本書的封底和封面,至多加上序和跋,沒有領會任何精要之處。謝凝高先生説的好:“登泰山必須‘登’,不能不‘登’,可現在誤導大家去坐索道了。此外,泰山頂上的商業街也破壞了它的真實性,真古董被假古董包圍了。從整體上講,泰山的經濟效益是降低了。”這些由衷之言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泰山的景色有奇、險、秀、幽、奧、曠等特點,但由於時間等原因,許多地方我沒有去到,如後石塢,更連近旁的王母池也沒去過一次。天下寺院“四絕”之一的靈岩寺(還有天台山國清寺、南京棲霞寺和關公“顯聖”的荊州玉泉寺),有“遊泰山不遊靈岩不成其遊”的説法。山北較遠,不太順路,再有機會吧!只抓時間去了一次普照寺和馮玉祥墓,那是從曲阜回來後下午的閒暇時光。普照寺雖不在登山的正道,但有六朝松和篩月亭,還有一個在不同方向敲發出不同聲音的五音石幾,比山上其他廟觀顯得清雅。更因為有馮玉祥將軍在這裡居住過兩次共三年時間,為古寺增添了説話的談資。馮將軍在中國現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由一個舊軍人最終轉變成為堅定的民主主義戰士。1948年回國參加中共倡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的途中罹難。他一生體恤士兵和百姓,在泰山也做了許多好事。遵從他生前的願望,骨灰安葬在泰山山麓。東鄰是他長期居住過的普照寺和他曾聘為私人古文教師、泰安開明人士范明樞的墓地,長階下是那座大眾橋。

  語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單是由泰山而引出的成語、名言、俗語就很多。毛澤東在他的名篇《為人民服務》中還引用了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泰山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著很重很重的分量。

  但得東風之便,我還要去泰山。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泰山來去 (2004/03/19/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