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2004年一季度

北京閒情 - 拜廟【SilkEye】03-02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5日 16:01

  有一句話是形容在中國旅遊的,説是“下車看廟,上車睡覺。”這是一種幽默的説法,不過,在中國看廟,確實是旅遊的一大重點。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紀起于印度,約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已經是大盛。人們熟悉的《西遊記》唐僧取經説的其實就是唐玄奘法師取經的故事。洛陽有白馬寺,據説那寺前的白馬就是當初馱取真經的白龍馬呢。

  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對於佛教推崇有加,也使得佛寺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名山大川常有寺廟莊嚴,如此,訪名山,拜古寺便相得益彰!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大菩薩的道場,山以佛揚名,便並稱了佛教四大名山。禮佛的地方當然不止這些,信仰佛教的人説,心中有佛,處處有佛。每到古寺,總能看到虔誠的信徒頂禮膜拜。我雖不信佛,但也不敢對佛不敬,廟,還是喜歡看的。

  北京也有許多的寺廟,大大小小的幾十處,無暇離京外出的時候,在京城拜拜古廟,也是一大樂事。

  説起北京的佛寺,當然首先要説一説潭柘寺。潭柘寺在京西的門頭溝,北京有句老話“先有潭柘,後有幽州,”足見潭柘寺經年之久。潭柘寺建於晉代,最初叫嘉福寺,唐朝時易名為龍泉寺,金時重修更名大萬壽寺,而後元、明、清諸朝修繕,清康熙曾賜寺名岫雲禪寺。然而因了寺後的龍潭,山上的柘樹,這“潭柘”一名卻經久不衰。潭柘寺有一寶-石魚,就在寺中的龍王殿中。石魚長約三尺,寬約一尺,用小木錘四處敲擊,聲音清脆,抑揚不同,宛如奏樂一般。據説石魚身上分為十三個區域,分別代表過去中國南七北六十三個州省,如果哪個地方遭了旱災,只要敲擊相應的部分,焚香禮拜就可以求得雨了。當然這只是傳説而已。實際上,據考證石魚是隕石,含銅量高。不過,原來的石魚已經被毀,現在看到的是仿製品了。潭柘寺還有一個佳處,就是行宮院內的流杯亭。亭中匾額 “猗玕” 是當初的乾隆皇帝所提。流杯亭的地面為漢白玉砌成,地面上的水槽蜿蜒,呈南龍北虎的圖案。 “曲水流觴” 是過去的文人雅士喜歡玩的一種遊戲,一乾人圍坐四週,玉杯盛酒,置於水槽中,杯子隨流水緩緩而行,行到誰的手邊,飲了,再吟詩場合。其樂融融。坐在流杯亭中,看看周圍的竹林古松,體會清風徐徐,有興致就效倣古人雅興,不失為樂事一樁。潭柘有十景,“禦亭流杯”是其一,其餘“九龍戲珠”是山景;“千峰拱翠”、“萬壑堆雲”、“平原秋葉”、“錦屏雪浪”應對春、夏、秋、冬四季時令;“雄峰捧日”、“層巒架月”為早晚日升月落的時光;“殿閣南熏”言毗盧閣鼎盛的香火;而“飛泉夜雨”則是夜晚獨自探幽的感受了。四時有景景不同。徜徉寺中,身心蕩滌,突然想起佛家一句話“的大自在”!心欣然。

  説到潭柘寺,當然不能不提戒臺寺。戒臺寺也在門頭溝,兩寺相距不遠,所以常常被一同提起。戒臺寺始建於隋,其中的戒壇與福建泉州的開元寺、浙江杭州的昭慶寺的戒壇共稱為"全國三大戒壇",而北京戒臺寺又是三壇之首,稱“天下第一壇”!“潭柘看泉,戒臺賞松”。戒臺寺以奇松著稱,那裏的古松時間久的已逾千年,短的也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其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活動松、虬枝蒼勁的九龍松、樹榦粼粼如龍身的臥龍松、形態奇特的抱塔松都是古松中的佼佼者。更有舒展自如的自在松,仿佛真的得了佛門真諦,瀟灑自在了。

  不獨潭柘、戒臺兩寺,北京郊縣很多地方都有古剎。懷柔紅螺寺有近千年的紫藤,房山的雲居寺對面的石經山藏著中國惟一的石刻大藏經《房山石經》,春時玉蘭盛開的時節到大覺寺賞玉蘭品香茗都是雅事。即便不去拜寺,對著京郊大地的綠水清山也是享受了。

  如果嫌遠,近一些的就是西山附近的碧雲寺和臥佛寺了。這兩處古剎都在香山腳下,碧雲寺在香山公園內,建有五百羅漢堂,我拜寺一向喜歡看羅漢堂的,五百羅漢行色各異,憂喜悲怒無不神肖,若有了閒暇,不要匆匆忙忙的時分,一尊一尊地看過,就好像看過了世間人情。臥佛寺內有北京植物園,其中名花奇樹,數不勝數。植物園中更有新建的熱帶溫室,那些在北方難得一見的熱帶植物也可盡情飽覽了。臥佛表現了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于菩提樹下,向12位弟子交待後事的情景。佛像為側臥式,左手自然放于腿上,右手托頭,神態安詳平和,身後的12尊菩薩神態悲憫。臥佛寺始建於唐代,原來寺內有紫檀木雕的臥佛,現在人們看到的是元代的銅鑄臥佛了。香山紅葉是北京秋天的盛景,碧雲寺和臥佛寺都在香山腳下,秋高氣爽,霜葉如火,那時拜寺,是一舉雙得了。

  北京城內也有許多的古寺,這從現在北京城許多的地名就可以看得出來:黃寺大街,天寧寺,西四大街白塔寺,法華寺,護國寺……這一個個名字的後面都有一座古寺存在著,只不過,有的寺被徵作它用,有的只剩下一個地名了。

  驅車從北京的二環路從西向東,過了鐘鼓樓,安定門,看見橋邊有紅色的宮墻和明黃的琉璃瓦,如果是日落時分,那瓦上流動的日華分外美麗。那就是雍和宮,北京城內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雍和宮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原為雍親王胤真的府第,到了乾隆年間改為喇嘛廟,是北京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的寺廟。廟內佛像眾多,造型生動,與慣常見到的佛像不同。因是喇嘛教的寺廟,雍和宮比之尋常的佛寺多了一份神秘,寺中紫檀木雕的羅漢山,白檀木雕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的佛龕是寺中的木雕三絕。在寺中還可以看到布堆繡的佛像,據説是某個皇帝的母親親手貢制的。雍和宮中還供奉有歡喜佛,不過平時是見不到的。每年的正月裏,雍和宮有法事,宮裏香火繚繞,熱鬧非凡,是北京城佛界的一大盛事。

  台灣的作家李敖寫了一本歷史小説《北京法源寺》,開篇是明代末年的名將袁崇煥被淩遲處死,他的余姓家人悄悄收屍並於法源寺作法事;結于戊戌變法後譚嗣同慨然赴死,血祭變法,大刀王五也是秘密地將他的屍首移于法源寺。書的最後康有為若有所思地離開了法源寺。那一座古寺見證了兩個英烈的慷慨正氣,也見證了那個時代。余氏的後人一直遵從祖訓,守候著法源寺裏的英魂,前些日子看到北京舊城改造,一余姓老太為法源寺的去留奔走,那老人是當初余姓義仆的後人。歷史是過去,那過去令人扼腕,那時代不僅僅令人嘆息,李敖在書的最後説,“所有地面上活動的,都化為塵土、都已躺下;剩下的,只有那靜止的古剎,在寒風中、在北國裏,悲愴的仁立著。啊!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多少悲愴因你而起、因你而止、因你而留下串連、血證與碑痕。…… ……你是長遠的、永恒的。你帶我們走進歷史,也走出歷史,只有從你的“法海真源”裏,我們才看到中國的“血海真源”。

  徜徉于北京古老的寺廟之中,看歷史的腳步悠然而過,在低首沉思的瞬間,聽到那些遠去的聲音迴響,我們來了,走了,而它們,卻是永遠的。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北京閒情 - 拜廟 (2004/03/15/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