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戰爭揭密

《滇緬公路》(三):出征緬甸 11月19日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9日 17:47

  (編導:羅巍)

蔣介石夫婦和他的美國參謀長史迪威在一起。後來蔣介石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條公路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隨即,日本與英美正式開戰。日本軍隊的進攻十分順利,很快擊敗東南亞各地的英軍和美軍。

  1942年12月底,日軍開始進攻緬甸,矛頭直指仰光。仰光是滇緬公路的入口,日軍佔領仰光就等於切斷了中國這條惟一與外界相連的國際運輸通道。美國政府希望中國能出兵與英美軍隊一起保衛緬甸。

  學者周勇:“英國並不真的願意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後來的局勢證明,英國人的這種想法是狹隘的,它使緬甸保衛戰坐失良機,也為後來緬甸的陷落埋下了禍根。”

  1942年元月底,日軍出人意料地以18000人打敗了30000人的英國部隊,迅速攻下緬甸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在緬甸南部防守的英軍潰不成軍,仰光危在旦夕。這時,英國政府才緊急派員求見蔣介石,請求中國趕快出兵緬甸。

  在此之前,盟國剛剛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成立盟軍“中緬印戰區”,由蔣介石出任總司令。由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蔣介石的參謀長,並擔任緬甸戰役的總指揮。


半個世紀前滇緬公路上最日常的景觀

  1942年2月,蔣介石派出了他最精銳的部隊,組成了抗戰歷史上著名的“遠征軍”。

  當年200師出征時,在中緬邊境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誓師大會。這一年遠征軍小戰士的照片還上了美國《生活週刊》雜誌的封面。

  1942年3月,中國軍隊沿著滇緬公路開進了緬甸,作為先頭部隊,200師率先到達緬甸北部城市臘戌。

  此時前方傳來戰報:仰光陷落了,英國軍隊已毫無鬥志,正大踏步向北部撤來。

  一邊是野心勃勃的日本軍隊在北上,一邊是志在必勝的中國軍隊在南下,1942年3月29日,這兩支軍隊在仰光以北260公里的同古(現在叫做東吁)相遇了。與200師對壘的日本第55師團,擁有23000多人和強大的火力,而200師只有8000人左右,他們的重裝備還遠在臘戌。


這張照片拍攝于1944年7月30日,當時中美聯軍正與密支那日本守軍激戰,大批密支那難民冒著炮火逃出密支那

  日軍55師團在三個航空中隊的支援下,馬上向200師的前沿陣地展開了猛烈進攻。當時200師傷亡慘重,但仍然頑強抵抗,居然使第五十五師團久攻十多天而毫無進展。

  蔣介石在緬甸中部城市曼德勒以北約六十公里的眉苗召集中美英三國在緬甸的軍事將領開會,制定了新的作戰方案:組織在緬甸的中美英三國約20萬大軍在曼德勒與日軍會戰,從而一舉消滅入侵緬甸的十萬日軍。

  眉苗會議後,同古的戰局卻一夜間發生了逆轉。在三月中旬,在右翼擔任掩護任務的英軍不打一聲招呼就倉皇撤退。後來,日軍還乘勢佔領了飛機場,切斷了遠征軍的退路。200師並沒有驚惶失措,而是繼續頑強作戰。戴安瀾還立下遺囑,準備與同古城共存亡。經過20多天的激戰,200師與日軍第55師團都已經精疲力竭。

  新22師火速趕往同古,經過奮勇作戰,雖然他們終於幫200師殺出一條血路,突圍而出。但此時,200師這支最精銳的中國部隊已經傷亡過半,元氣大傷。

  這時,西線的英軍又出了問題。英國人的行動導致了曼德勒會戰成為泡影。


曾經是繁華街道的南門,在經歷戰火後,倖免于難,但是今天南門已經消失了

  中國軍隊只好後撤。當時的計劃是把部隊撤到離國境線比較近的臘戌,禦敵于國門之外。在後撤的途中,遠征軍經常遭遇日軍的伏擊,200師也不幸走進了敵人的伏擊圈,死傷無數,師長戴安瀾被一顆子彈擊穿胸部,身負重傷。

  日軍56 師團的坦克部隊搶先一步,突然出現在臘戌中國守軍的面前。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日軍很快就佔領了臘戌。而臘戌的中國守軍則蜂擁逃往國內。當時,臘戌火車站上美國援助的軍火物資堆積如山全部落入敵手。

  日軍佔領臘戌後,切斷了遠征軍的退路,並引發了極大的恐慌。這時,英軍則不顧一切地向印、緬邊界撤退。這樣,緬甸的盟軍崩潰了。英軍迅速向印度撤退。而數萬中國大軍開始向密支那退卻。

  密支那是緬甸北部最大的城市。中國軍隊如果真的能夠退到這裡,不但能夠補充給養,還進可攻退可守。但是密支那也很快失守了。

  聿明成了中國遠征軍的指揮官,最後他取道緬北密支那野人山回國。

  野人山是密支那以北一片至今還是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5月底中國遠征軍拋棄了所有的輜重,向野人山退卻。負傷的200師師長戴安瀾就是在撤往野人山途中與世長辭。幾萬大軍進入野人山後,很快就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嚮導,在茫茫的大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不久,他們吃光了帶來的糧食,部隊馬上又陷入了饑餓中。

  學者戈叔亞:“這個時候有一架美軍的巡邏機就發現森林裏頭這些絕望的中國部隊,於是派了很多運輸機投下大量的物資、藥品啊、食品啊、服裝啊,甚至還有一些刮鬍刀、梳子這些,然後還空投了幾個勇敢的聯絡官,這些聯絡官就帶著這些中國部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

  而在此之前,孫立人在徵得史迪威的同意後,率領新38師向印度撤退。這支部隊經過長途跋涉,已經進入印度。後來,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兩支部隊進一起被整編為“中國駐印度遠征軍”,簡稱“駐印軍”。

  根據戰後盟軍公佈的資料,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的總兵力有十萬人,傷亡是六萬一千多人,其中有五萬人死在了野人山。

  打敗在緬甸的中、美、英聯軍後,日軍56師團沿滇緬公路快速向中國境內挺進。日軍長驅直入,一直打到怒江邊的惠通橋西岸。

  1942年5月4日,大批的難民從惠通橋以西源源不斷地向大橋湧來。為了以防萬一,守橋部隊事先在大橋上安放了炸藥,並且派憲兵在大橋上維持秩序。

  為了奪取惠通橋,日軍先頭部隊化粧成難民,已經趕到了離惠通橋不遠的地方。

  這時,從橋東來了一輛大卡車,它要逆行過橋。並引起道路堵塞,憲兵一時著急,以“妨礙執行軍務罪”,把車主拉到河邊,一通亂槍把他打死了。

  當時,化粧成難民的日軍先頭部隊突然聽到一陣槍聲,以為中國士兵發現了他們,於是,日軍從衣服裏抽出槍來就打。中國士兵這才發現日本人已經衝到了橋上,他們馬上還擊,但日軍火力太猛,大橋眼看守不住了,慌亂中有人想起“炸橋”,於是馬上點燃了導火索。日本人一看情況不妙,就不顧一切地往橋這頭衝來。但是這一回,日本人晚了一步。

  中國軍隊陸續趕來,在怒江東岸嚴密佈防,日軍被迫才打消渡江的企圖。從此,日軍再沒有越過怒江一步,中日兩國軍隊在怒江兩岸形成對峙局面,直到兩年後中國軍隊開始大反攻。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