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佛教造像藝術之美

佛教造像藝術之美

------——《出世神韻青州佛像造像藝術展》聯想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15日 13:10

  有學者稱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是宗教藝術。日前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展出的《山東青州佛像造像藝術展》可以使我們欣賞到中國佛教造像輝煌時期的作品。我記得台灣學者黃永川先生這樣評價北魏的佛像藝術:“北魏為後世的雕刻藝術建立了神秘的內涵、莊嚴的宏規。”另一位學者林保堯先生則説北朝一代的造像世界可用“造作之美,造作之最來讚嘆了。”

  幾年前青州的部分造像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過,當時我國台灣、還有日本、韓國專門組團來參觀,國內許多從事佛教史和雕塑藝術史的專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人大、政協兩會代表參觀時嘖嘖稱奇。但是由於人們還不熟悉青州,許多普通觀眾未能走進展廳欣賞這些文物。我們在感覺遺憾的同時,也觀察到了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就是只要進了展廳的觀眾都感覺不錯,一有現場講解都會聚精會神的傾聽。的的確確,這些觀眾不僅在審美中精神得到愉悅,而且在審美中增加了知識,而且是形象地、生動地中國佛教發展史、藝術史的一些知識。因此,我很高興這次能再次在北京展出青州佛教造像藝術,給了北京和中外觀眾經歷一次美的享受機會,一次了解青州的機會。

  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這些造像背屏並不完整,許多有臂無手,有的在手腕處還留下一個圓孔,來到近處明顯發現無論是端莊的佛、秀美的菩薩,幾乎都留下了斷裂粘補的痕跡。是誰忍心對頂禮膜拜的佛和菩薩下手呢?手腕上那些小孔又是做什麼的呢?心存疑慮的觀眾很快得到了答案:原來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被史學家稱為“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後周世宗。展出的這些佛像主要屬於北魏、東魏和北齊三個時期,從石刻題記和佛的造型衣飾看他們的雕造時期在北魏太武帝滅佛以後,應是在北周武帝滅掉北齊,下令在原北齊境內禁斷佛、道二教時首次遭此劫難的。再觀察一下手腕處的小孔,不難發現這是歷史上再次毀損佛像的證明-原來接上的手掌又被毀掉了。滄桑巨變,青州造像向後人訴説了佛教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滅佛的這個短暫插曲。留下了殘斷的但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品。燈光徐徐,瑰奇華麗,整個展廳構成了一個誘人探詢美的藝術境界。

  佛教曾在中國歷史上盛極一時,呈現出一種十分特殊的現象。姜伯勤先生説過佛教影響了中國文化,但實際上已不是印度佛教,而是中國的佛教了。事實如此,中國佛教造像的演變軌跡與佛教信仰思想內涵的要求是息息相關的。佛教藝術“中國化”、“世俗化”的一個突出象徵就表現在造像藝術上。

  這次展出的造像絕大多數是青州本地所産的石灰岩質的青石像。被純化了的精神及藝術思想,通過一尊尊造像展現在世人面前,一鋪三身的背屏式造像,造型比例適度,人物組合妥切,大氣恢宏,富於層次。單體造像中,那些豐滿俊秀、雍容典雅的菩薩,面部流露出隱約愉悅的微笑,有人説這是充滿了慈善之美,有人説這是散發的親切、人性的笑,有人説這是神秘莫測的深幽感。我則認為這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傳統審美觀的闡發。崇美、向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價值取向,人們的意願、追求和宗教熱情,不同階層的文化心理和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共同塑造了存在於他們之中的偶像,使之深達觀者的官能和心靈。

  比起菩薩,一尊尊佛陀在單調得近乎刻板的製作程序中顯現出來,靜靜站立,右手曲臂上舉呈“施無畏印”,左手下垂作“與願印”。除了端莊穩重,還能告訴我們什麼呢?當我靜下心來,在柔和的燈光下,在遠離展品一米開外欣賞時,突然生發出一種如臨其境遙遙不盡之感。北朝時期這些閃耀著神秘的靈光,注入了神聖法力而被頂禮膜拜的佛,表情為什麼如此豐富和親切?有的怡適清雅,有的平淡天真,有的圓潤豐滿。這些激揚著活力,呈現出恢宏博大氣度的石雕,你能説他們沒有生命嗎?此時此刻,我略為感覺到李可染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真諦了。

  無論是著外衣對領,內衣繫帶的“褒衣博帶”的佛,還是著薄而貼身,褶紋稠疊的“曹衣出水”的佛,儘管前者被認為是受南朝士人流行款式的影響,後者是天竺佛教的形象,但他們都是在中國本土製造的佛,是用中國人的思維和審美觀念塑造的佛。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的精華,創造令人耳目為之一新的風格,這就是魅力所在。有學者説青州北齊佛像走上了以體造型的新路,改變了此前重在以線造型的風格。我則認為是心靈、是意境改造著形體,設計文化的依附性在這裡凸現出來,它離不開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響。我們能透過這些佛教造像去追尋那獨有的文化情致嗎?我想只要你們特別注意一下他們的眼神描繪,答案是肯定的。

  (原歷史博物館館長 孔祥星)

(編輯:何貝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