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隊在思茅地區對野象棲息地調查時發現,長期生存在原始密林的野象群,已經對村莊的生活産生了適應。如今,已經學會了在村莊裏與村民們爭鬥著生活。 亞洲象一般喜歡在叢林裏生活,傍晚及夜晚走出森林來活動。然而考察隊在思茅地區發現,長期生活在思茅地區的亞洲象逐漸改變了遊蕩式的生活方式,開始在村莊定點生活,也在逐漸適應村莊的生存環境。 張立:這個家族群經過幾年的遊蕩,逐步在這個地點定點來活動,給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損失,這五頭象實際上也在逐步適應現代這種生存環境,舉個例子説:比如以前象一般都在白天活動,現在因為白天老百姓活動較多,象本身也産生了一些行為適應,白天人多,它來了(人)就嚇它,它一般都是晚上四五點鐘以後才出來,出來以前,也有一些報警的鳴叫,告訴老百姓,我要來了,這樣老百姓就收工,它就從山上下來,取食一些農作物。 考察隊的專家對思茅象群的食物習性進行了調查,並對這群亞洲象的食性進行分析,發現亞洲象在思茅地區取食的十九種野生植物中,大多數為偶爾取食植物,而取食的農作物有七種,有五種為亞洲象喜食植物,而亞洲象在食物上對農作物有了很大的依賴性。 張立:主要取食農作物的原因可能有幾個,一個就是説農作物的食口性和營養成分,有一個研究表明,比野生象的天然食物,它的營養成分較高,同時分佈比較集中,取食方便。另外一個原因,現在這個地區實際上適合象生存的天然棲息地已經很少了,它在天然棲息地裏的食物可能是不足的。 此外,調查發現,象群在對主要食物源地---農田所在位置和周圍環境有明顯的選擇性,在調查取食農作物的痕跡中,69%的取食點離周圍村莊之間的距離在五百米到一百米之間,92%的取食痕跡點與深林之間的距離小于一百米,象群選擇這種離村莊有一定距離,同時又距離密林較近的取食點,這種行為也體現了象已經對人類活動的適應性。專家指出,思茅當地人象衝突正隨著亞洲象取食造成的糧食損失不斷增加而日以加劇,因次,應儘快遏制由於人為活動造成的亞洲象棲息地急劇縮小和嚴重的片段化趨勢,給亞洲象提供充足的野生食物源是保護該物種的關鍵。(劉君李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