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百家姓氏   


煙臺城裏的張姓人

威武之名説霍姓

彭氏與武夷

葉赫那拉今安在

源於舜的姓氏

天下少“有”

吳屯翁姓

大理“段”姓

項羽故里説項姓

浙江蘭溪徐姓多

姓氏異讀

中國姓氏的由來

客家姓氏淵源

姓氏的分佈

姓氏神話

華人姓氏來源

氏的産生

姓氏的形成












鐘包村裏説包姓

    包姓起源於河南,姓源來自三個方面。其中一支以祖輩名號為姓氏,是遠古時代包犧氏之後。包姓的起源還與庖字有關,庖是烹調的意思。在古代,這兩個字是通用的。遠古有個著名部落首領叫伏羲,在他的領導下,部落十分昌盛。所以傳説中有許多文化的發明是歸功於他的。比如説伏羲創八卦。伏羲也叫包羲,因他的族人在食物烹調上很先進,於是其後代就形成包姓。另一支包姓出自春秋時楚國貴族申包胥,其後代取一個包字為姓。
    包公名包拯,北宋合肥人,字希仁。宋仁宗天聖年間中進士。宋仁宗時任監察御史。包拯為官剛正,執法嚴峻。當時的權臣貴戚都為之斂手。包拯管理開封府時,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包公是封建時代清官的典範。他著有《包孝肅奏議》,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演為戲文,形成豐富的傳説。
    
    包姓在當時的河南是望族,大戶人家,後來因中原動蕩,戰亂四伏,包拯的後人也和其他包姓人家一樣開始南遷。數百年過去了,包姓人家已經分佈在江浙、閩粵一帶,而包拯的後人則來到了寧波鎮海鐘包村。
    
    後新屋墻高院深,五間兩弄磚木結構的瓦房座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結構。因包氏祖先曾在村前的橫河上築土為堰以蓄水,故此地古稱橫河堰。
    
    據寧波"天一閣"藏書《橫河堰包氏宗譜》記載,包玉剛及兄妹是北宋包拯的29代孫。北宋末年,其先輩隨商家南渡到臨安,後兒孫又從臨安分支遷到鎮海,橫河堰是包氏家族來鎮海後的世居地。
    
    鎮海鐘包村包氏族人包定合:包家從包公世代下來,據我們知道,已經有五百多年了,在此地落腳大約三百多年,這裡有人搬到金塘去。這裡有董青房包家、包家、二十二房包家、小包、西包、後包、祠堂堰包家,這樣下去,包家人就很多,後來年輕人多數到上海去發展。
    
    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母親陳賽琴,育有三子四女,皆生子後新屋,包玉剛與黃秀英結婚時,新房也是在後新屋,1984年10月,包玉剛在闊別家鄉30餘年後,重返故土。
    
    包玉剛是海外著名實業家,享有"世界船王"之稱。
    
    包先生熱愛家鄉,為家鄉的發展做出了實事,被當地授予"愛鄉模範"的稱號。鎮海鐘包村包氏族人包定合:那時一個姓包的家裏有四個兒子,連同一個阿爹,在金塘洋面上捕魚,後來船碰到大風,船翻了,阿爹死了,另外兩個兒子也死了,只有一個小兒子身體好,從金塘上了岸,後來他帶了家眷搬到金塘住了,本來他是住在這裡的,金塘地方挺好的,他在此落戶,生了五個兒子,金塘包家就叫五戶包家。
    
    在宋代的包姓名人之中,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包麟是江蘇人,包整是安徽涇縣人,包貴是安徽宣城人,包恢是江西南城人,由此不難看出包氏過去的繁衍情況。清代的嘉慶年間,安徽涇縣的包家又出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文人,那便是工於詞章、善於書法的包世臣。
    
    大約在清朝初年,就有包氏後人從大陸來到台灣,包氏在台灣,人數不少,分佈也廣,在台北、新竹、苗栗、南投等地一直都有包氏的子孫在繁衍,其中又以新竹、彰南地區的人數最多。
    
    提示:
    
    包姓起源於河南,其中一支以祖輩名號為姓氏是遠古時代包犧氏之後。
    
    包姓從河南遷往安徽,後播遷到江浙,清朝初年開始有包姓人家到台灣。
    
    包姓名人有北宋名臣包拯,清代詩詞、書法家包世臣。
    
    近代有世界船王包玉剛。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