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飲食文化   


啤酒美食八法

飲酒的四個最佳 

山西麵食甲天下

全聚德牌匾上“德”字少一橫

特色口味陜西涼皮

雲南三大美食

東北食文化

十大怪吃一瞥

風行海外的中國食物

江蘇煎餅之五魅力

王羲之以吃成名

吃的十二字訣

我國古代十大名廚

點心的歷史

老北京豆汁王

小吃文化與文化的小吃

略談食粥

陜西涼皮的四大流派

荊楚魚席譽天下

中國啤酒史話

千年文化品位茶

冰淇淋最早源於我國

老北京人的吃吃喝喝

爆肚與羊頭肉

基諾人的昆蟲食譜

什剎海邊的烤肉季

馬家老鋪月盛齋

白族“三道茶”

桂林三寶

藏家的糌粑

去藏胞家喝酥油茶

回族炸油香

過橋米線的傳説

羊肉串的老家不在新疆?

品位閩南茶文化

豆腐漫話

吃火鍋應五忌

滿漢全席起源

羊肉串與手抓飯

烹飪起源説

北京小吃:褡褳火燒

京城小吃炒疙瘩

海南人喜愛嚼檳榔

獨特的炊具

夏日裏教您如何挑西瓜

夏日飲食宜講究
中華名菜之味

    味指五味和風味,是中華名菜之魂。
    
    中華名菜講究色、形、香、味、滋、養。其中味處於核心的地位。再好的東西沒有味也是人所不願吃的,再好的味老沒有變化也使要吃膩的,創制中華名菜的關鍵技藝主要是為味服務的,因此味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鑒賞中華名菜的核心標準就是看她有沒有味,味道如何,是否純凈、有無變化、組合技巧等等。
    
    什麼味是最美的呢?味美的標準是什麼?一般認為自然之味是最美的,是美的標準。古人認為知味必須以淡味和本味為至味。所謂至味就是真味,是自然味,是味的基礎,其他味是人為可造的,隨心所欲,巧奪天工,曲意奉承,掩蓋真相。原味主義派追求味的本意,追求味的真善美,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味,是最高境界的探索者。
    
    《道德經》中寫道:“五味令人口爽。”爽是傷敗的意思,味多味厚,容易亂口傷胃。明代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寫道:“日常所養,一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唯不得養,且以伐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明代陸樹聲在《清暑筆談》中寫道:“都下庖制食物,凡鵝鴨雞豚類,永遠料物炮炙,氣味辛濃,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則味真。昔人偶斷羞食淡飯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來幾為舌本所瞞。”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五味入胃,喜歸本臟,有餘之病,宜本味通之。”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火候須知》中寫道:“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侯(侯加月字旁)。”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有味者使其出,無味者使其入。”
    
    由上可見,對味的制約、調和、選擇是創制中華名菜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要點,也是最難掌握的技巧,對味的操縱不是簡單的靠各種技術手段,而是要進到較高的思想境界。
    
    古人還認為:“食無定味,適口者珍。”這句話也是千真萬確的,有的人吃菜必須要放辣椒,而有的人吃菜始終離不開醋,寧波人愛吃腐敗得臭不可聞的鹹菜,吃的時候卻覺得有比蘭芝還香的氣息、比肥肉鮮魚還美的味道。凡此種種,均因人而異,所以説對味的認識由來已久,雖觀點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看菜下飯”,根據民俗、地理、環境、時間、材料、器皿等創造出不同的風味,一句話,根據需要、吃的對象來創造各自喜歡和適宜的口味。
    
    綜上所述,優選用料決定了味的基礎,料不對則味不對;巧妙加工決定了味的豐富多樣性;多種的烹調手段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口味;重視五味和風味則決定了味的形成目標。説到底,中華名菜是圍繞著對味的認識不斷昇華而不斷創新和發展的。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