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飲食文化   


海南人喜愛嚼檳榔

獨特的炊具

夏日裏教您如何挑西瓜

夏日飲食宜講究

北京人夏天好吃麵條

油條的來歷

餃子的來歷

京城魚頭

話説素菜

狗不理的傳説

筵席的由來

滿漢全席菜單

端午節吃粽子

火鍋的由來

中秋吃月餅
京城小吃炒疙瘩

    炒疙瘩很多人都愛吃,但不少人並不一定知道炒疙瘩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如果您在品嘗北京這個特有的風味美食時,又知道它的來歷和一些趣聞,定會增添不少情趣。
    
    民國初年,北京宣武區虎坊橋東北的臧家橋,開了一家名叫廣福館的麵食鋪,店主姓穆只有母女倆人,供應麵食均為低廉品種。一天幾位常客對母女倆説:“麵條都吃膩了,能否改一個吃法?”母女倆照顧客要求,將面揪成疙瘩煮熟後撈出拌蝦醬吃,覺得不夠味兒,又炒著吃味道果然不同。炒疙瘩由此初步形成。此後母女倆精心製作,並在配料上進行改進,終於使炒疙瘩名聲大振。廣福館地處臧家橋南端,是堂子街、韓家譚、五道廟、楊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儼如一座寨子,店主姓穆又無男性,於是一些文人雅士戲稱廣福館為“穆家寨”。廣福館逐漸被人們遺忘了,穆家寨炒疙瘩名聲鵲起。到琉璃廠多為文人,逛完琉璃廠,不少名流也紛紛光顧。當時一位名書法家品嘗後,專潑墨題詩稱:“廿載蜉遊客燕京,每餐難忘穆桂英。寄語她家女招待,可曾親手去調羹。”名畫家胡佩衡、于非闇也贈字畫,對炒疙瘩備加推崇。1953年,女店主去世,廣福館因無人繼承而停業。
    
    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興隆,不少家飯館紛紛仿傚,以前門外李紗帽衚同(現大力衚同)的“東恩元居”最為著稱。恩元居的創辦人是河北河間縣的馬東海兄弟倆,1929年到京學習炒疙瘩的方法,並有創新和提高,也很快聞名京都。炒疙瘩用上等麵粉,加和勻揉成麵糰切開,搓成直徑為黃豆粗的長圓形後,再用手揪成黃豆般大小的圓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開鍋後隨即撈出,放入溫水中浸泡三五分鐘撈出,選用牛羊肉的鮮嫩部位,切成絲用油及佐料煸炒,然後將煮熟經溫水浸泡後的疙瘩倒入,加香油炒成金黃,根據不同季節配上蒜黃、菠菜、黃瓜丁、芽豆、青豆等同炒,出鍋裝盤,黃綠相間,香味撲鼻,引人食欲。由於風味獨特,又具有主副合一、經濟實惠的特點,問世之後,就成為北京風味小吃中的佳品,得到人們的青睞。從此,別開生面的炒疙瘩,以它獨特的風格為中國麵食增添了新的花樣。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