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講述著自己的歷史


火車頭是拆了墻搬進來的
  美國城市裏,但凡一個地方有點什麼講究,就設一個博物館。《極地跨越》聯合攝製隊芝加哥分隊一天串四個博物館,還遠遠沒拍個大概其,270多萬人的芝加哥市有50多座博物館。攝影博物館、海明威紀念館都算不小的專題展覽館,連自行車博物館都內容充實,通俗而不不失嚴謹。

  本來歷史不久遠,1837年設市,30年的橋要動一動就得經過特別批准,所以某件實物,諸如包碳熨斗、舊相機、電風扇、手工用具、民間家什、衣著鞋帽,不説用有點來歷,如果沾得上民俗的邊,搞不好就得進博物館。展示上世紀芝加哥特色的藍調爵士樂,除了樂器和酒吧陳設,連帶著四十年代聽爵士的婦女的時裝也擺了一屋子。既不厭其瑣碎,也不厭其大。消防車可以展示,火車頭拆了墻

歷史博物館管理員講解芝加哥大火

也得挪進去。與慕尼黑市的德意志博物館並稱世界科技博物館雙雄的芝加哥科學和工業博物館裏,乾脆停放了一艘長77米的德國U-505號潛艇。

  芝加哥各博物館海納百川,收藏廣博。世界五大美術館之一芝加哥美術館幾幅法國印象派真品,在世界上頗具聲譽。而它東方部的中國戰果時期的青銅酒器和唐寅的《夜飲圖》,就不知什麼年代、什麼方式流到這裡的了。上世紀90年代在芝加哥附近發現了一副恐龍骨架,搬進自然史博物館1000平米的大廳後,博物館也就中心偏移,被人稱為恐龍博物館。至於該館印第安文化的展室,展品當然遠遜於拉丁美洲的任何一博物館,只好用模型、圖畫代替。好在美國人做沙盤模型、燈箱蠟像是高手。加上聲光電等手段的嫻熟運用,一切直觀地展示于觀眾。

歷史博物館外景實際上很現代

  和中國一樣,實物展品是嚴加保護的。既保護,就真地沒人動手。但可以動手的展室更多,這裡鼓勵多於管束。海洋、天文等博物館都是現代建築,敞亮通透,以實物分割空間維度,隨處都有電子屏幕供人點擊查閱,形象的實驗提示著人去動手演示。想用太陽灶燒水做飯可以,想乘纜車下礦井鑽巷道也行。所以進博物館是學校教學常用方法。一群群穿著校服的孩子,勾肩搭背、吵吵鬧鬧進了博物館的大門,就像雪崩一樣散開,像水銀潑灑一樣蹦跳著流進各個展室。實證精神和獨立的思考在聽、看、觸摸中形成。科學和工業博物館的宗旨正是“科學發現自然界的規律,而工業則應用之以適應人類的需要。”與墨西哥城的人類學博物館裏孜孜不倦地探求本民族歷史的印第安學生的嚴肅相比,美國孩子更顯得輕鬆活潑。

名人的頭髮也在館藏之列

  博物館文化的差異,不僅在教化與培養之間,也不僅在備不備輪椅和兒童車之類人性化服務上。攝製隊被特許進入歷史博物館四層館藏室,在大片蒙了白布的展品中,管理員戴著白手套,在鏡頭前鄭重謹慎地打開層層包裝,展示了他們的鎮館之寶——林肯總統的黑領結和歷史上幾位著名總統、將軍、州長的頭髮。的確,除了1871年的大火,芝加哥也沒什麼故事可説了。細微之處,反看出本身就是大博物館的六朝古都北京,50年代拆牌樓,60年代拆城墻的短見。

攝製隊拍攝美西戰爭紀念銀盃

  差異出在歷史態度上,也就引出對事實的不同立場。攝製隊鏡頭從恐龍骨架一轉,是前言不搭後語的一百多雙鞋的展櫃。和北美的雪鞋、意大利高跟鞋、蒙古靴、荷蘭木鞋擺在一起的是中國三寸繡花鞋。不帶偏見地説,就算反映某一歷史階段中國婦女的地位吧,還是叫人有些憋氣。在歷史博物館的四樓館藏室,兩名管理員小心翼翼地揭開蒙布,攝製隊員看到一座兩米高的銀制紀念獎盃。是當年70萬芝加哥市民每人捐10先令打造的。紀念什麼?紀念美國和西班牙打的那場戰爭,結局是美國得勝,擴張了在太平洋勢力範圍。

生活用品也不嫌瑣碎,該收藏就收藏

  前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西半球),五一勞工運動的策源地芝加哥冷冷清清。美國規定的勞動節在9月。同是在芝加哥起源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聽説在當地也沒幾個人慶祝。在芝加哥,50多個博物館講述著他們眼中的歷史。
  
(葉研)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