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八方掠影   
  
眺 望 歷 史——中國當代藝術50家展

  
張曉淩

  從作品的歷史轉變為藝術家的歷史是藝術史的一個進步。這個轉變讓藝術史變得豐富多彩起來,藝術家的個性、事跡、軼聞、怪癖,甚至連他的生理特徵都和作品一起成為藝術史的一部分,在很多情況下,前者比後者更令人津津樂道。這就是“世紀風骨--中國當代藝術50家展”為何把藝術家和作品放在同樣位置的緣故。
  通過作品的閱讀,我們既能聆聽到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故事,又能感受到每個藝術家不同的心路歷程。這些作品本身,也許比藝術史家苦心孤詣地營造出的華麗文學更接近歷史。
  從這個意義上説,閱讀“作品”就是眺望歷史。
  歷史最大的特徵就是薪火相傳,不絕如縷,即便表面上去斷裂的歷史,其內在的文脈仍頑強地守護著悠遠的文化記憶。“世紀風骨--中國當代藝術50家展”鮮明地表現出這一特徵。在參展藝術家種,既有穿越整個20 世紀的儲養豐頤的前輩,又有20世紀80年代崛起的中年畫家,更有近些年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的藝術觀念、作品風格各具特色,迥然不同卻共同構成了宏大的歷史敘事。
  為何取名為“世紀風骨”?這不僅因為參展作品所表現的雄健有力、泱泱大氣的風格,還因為藝術家個人所表現出的風度、氣概、儀態和品格。
  老一輩藝術家以王朝聞、馮法司、羅工柳、彥涵、蘇天賜、張仃、范嬰子登、于志學等為代表。在他們的參展作品中,王朝聞的《劉胡蘭》、馮法祀的《劉胡蘭就義》、羅工柳的《前仆後繼》、彥涵的《百萬雄師過大江》均堪稱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這些老藝術家在晚年仍表現出創作上的虎虎生氣,執著于變法和創新。張仃的焦墨山水、于志學的冰雪山水、蘇天賜的意象風景、范嬰子登的潑彩花鳥都創造了超越傳統的全新境界。
  中年藝術家是中國當代美術的中堅力量。參展藝術家張立辰、賈浩義、石齊、張桂銘、申海涵、林豐俗、馬振聲、江文湛、朱理存、王成喜、吳山明、楊力舟、王迎春、姜寶林、劉大為、程大利、王天勝、楊松林、尚揚、田世信等均是聲名卓著的實力派藝術家。他們的經歷、作品清晰地勾勒出當代美術從70年代到90年代發展的歷史脈絡,在某種意義上説,他們的創作歷史就是中國當代美術史。
  參展的中青年藝術家既表現出銳意進取的氣勢,又表現出創作上、風格上的成熟。王鏞、馮遠、霍春陽、陳永鏘、王明明、范揚、史國良、何家英、周京新、艾軒、羅中立、何多苓、周長江、楊飛雲、許江、韋爾申、丁方、閻平、王心耀、夏小萬、顧黎明、楊劍平、周吉榮等都是在各自領域中卓有建樹的藝術家。他們大都成名于80年代,90年代至今的風格仍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性和實驗性。
  舉辦此展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再次重申架上藝術所具有的力量。近些年來,關於“繪畫死亡”的預言一次次響起來,危言聳聽嗎?當然不是,由於新藝術的衝擊,繪畫自身的演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但繪畫不會死亡,它會在蛻變中重生,這一方面源於人類普遍存在的審美需要,一方面是由於繪畫還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在歷史上,死亡的只是壞的、拙劣的藝術,而不是某種藝術形態。
  新世紀初的世界文化的格局呈現出罕見的複雜性,各種藝術觀念、思潮在相互牴牾、相互滲透中向前推進。以積極的姿態迎接挑戰,應是藝術家不變的選擇,這個展覽的啟示性意義也就在於此。

  (內容提供:中華世紀壇宣傳部 林思勉)

    馮法祀作品《劉胡蘭就義》


    何多苓作品《世紀嬰兒》


    羅中立作品《午夜》


    馬振聲作品《屈子行吟圖》


    夏小萬作品《踱荒者》


    閻平作品《小戲班之三——拉魂腔》


    楊飛雲作品《三友行》


    楊建平作品《作品3》


    張桂銘作品《無題之一》


    周吉榮作品《北京NO.12》


    朱理存作品《秋》

視頻精選


影像常識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