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承托柱腳的石塊叫柱礎。其名最早見於《墨子》:"山雲蒸,柱礎潤"。宋時有五、六種叫法,清則稱柱頂石。柱礎之源可達新石器時代,至漢形成一定規範。歷朝歷代、不同地區和流派均有變化與不同。六朝以降,其製作愈加奢華、精美,造型豐富多彩、趣味生動、蔚為大觀。故柱礎是我們了解、欣賞古建築以及斷代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有意思的是入明、清,民間所制尤趨繁複,而官式建築卻還于簡單,故宮便是典型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