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 正文

南水北調中線新水系將揭開沿線文物神秘面紗

央視國際 (2005年09月28日 10:53)

  構建南水北調中線新水系的標誌性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26日正式動工。中線逶迤千里輸水長渠的建設,將穿越華夏文明的腹心地帶,渠道沿線厚積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寶,也將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

  承載中國幾代人夢想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世界迄今最大的調水工程,同時也將是國內史無前例的文物發現和保護工程。中線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主力調水工程,南起湖北、穿河南、跨河北、抵京津,輸水總幹渠1432公里,匯通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縱貫中華古文明發源地,跨越中國三個主要文化走廊。渠道沿線涉及文物遺存之豐富、規格之高,遠遠超過三峽工程。文物專家們興奮地宣稱:沿著這條線路,必將有不少稀世國寶被發現面世。

  據專家初步調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庫區涉及舊石器時代“鄖縣人”遺址、淅川丹陽古城、武當山古建築群、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李泰墓地、下寺楚國貴族古墓群等重點文物200多處;中線總幹渠沿線是史前山前過渡地帶,先秦時期商文化中心,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鄭韓文化、趙文化、燕文化中心,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以及金、元、明、清文化中心,歷史文物不勝枚舉。

  在中線渠道河南段沿線,南陽曾出土中國最早的樂器,漢墓葬群綿延數裏不絕,畫像石、畫像磚墓葬是漢代藝術的瑰寶;安陽曾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土了中國目前最大最重的司母戊大方鼎,安豐鄉則盛傳是曹操墓所在地;鄭州段出土的蓮鶴方壺,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極品,商代瓷尊是世界目前發現最早的瓷器,而蔣寨遺址,極有可能是2000年前的虢國古城。

  中線渠道河北、京津段,沿線是中國古文明極度繁榮的核心地區,深藏的文物目前不可估算。一些專家甚至認為,僅總幹渠河北段沿線的文物,就足以改寫河北文明史上的很多重要篇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匯總部門專家向記者介紹:“經過反復篩選,目前初步納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文物保護點共計600多處,其中總幹渠涉及文物點550多處,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涉及文物點110多處。”專家同時認為,與三峽工程地下文物不到總量的2/3不同,南水北調涉及文物90%在地下,遺址、墓葬面積動輒五六十萬平方米,甚至上百萬平方米,隨著工程的推進,最終涉及的文物保護將遠遠超過這一規模。

  按照規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於2010年完成,2008年將聯通黃河西霞院水庫,開始應急向北京奧運會供水。在加快建設世紀工程的同時,面對數量龐大、且必然會繼續發現增加的文化遺存,中國文物部門也正在悄然打響一場與時間、資金、效率賽跑的文物保護世紀之戰。(記者周曉農 郭嘉軒)

責編:王卉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