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歷史人文民俗]

在新世紀目睹大佛的毀滅——走讀玄奘路之十四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04日 15:18


阿富汗佛教遺址

  自從我們在新德里建立記者站以後,就一直想找機會去阿富汗考察佛教遺址。當時塔利班正在與北方聯盟交戰,駐外記者難以進入。我在巴基斯坦採訪期間,幾次在邊境城市白沙瓦遙望阿富汗。遠處的那片山地正被宗教極端分子塔利班控制著。塔利班在內外交困下突然宣佈炸毀巴米揚大佛,以文化自殘的形式向國際社會討價還價。大部分國家只是象徵性地制止了一下,遺憾了一下。這反倒使外國記者進入阿富汗更加困難。沒過多久,全世界的電視上都播放了巴米揚大佛被炸的消息,等了9年的拍攝巴米揚大佛計劃終於泡湯,我覺得沒必要去阿富汗了。沒想到“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向塔利班動武,卻又促成了我的阿富汗之行。

  從飛機上看,阿富汗是綿延起伏的荒涼丘陵,星星點點的綠洲裏擠滿了蜂窩般的土坯房。河流從一個綠洲流出來,只泛起一道光波,似乎就蒸發在了砂石裏,讓遠方的樹苦苦等待。在喀布爾市裏,人們從戰爭廢墟邊緣匆匆走過,好像這些與他們毫關係。塔利班倒臺後,大部分婦女依然戴著面罩。原來戴面罩是當地婦女的傳統,只是塔利班統治時期,把這種風俗推向了極端。一些不戴面罩的婦女,也圍上長頭巾,喀布爾在海拔1200米以上,氣候乾燥,日照強烈,面罩和頭巾可以遮擋風沙和紫外線。

阿富汗佛教徒(犍陀羅時代雕塑)

  這片土地上的人有著獨特的思維結構,他們的思想必須寄生在宗教上才有活力,如同藤類植物一樣,必須攀緣在宗教大樹上才能顯示自己的魅力。他們可以是佛教徒,也可以是穆斯林,只要信奉了就堅定不移,甚至毫不留情的排斥自己祖先曾經信仰過的佛教,他們身體的硬體堅韌、耐磨,這一切決定了他們是一個獨特的民族。他們永遠不會被外來統治所征服。

  阿富汗一帶曾經是僅次於印度比哈爾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賈拉拉巴德、馬扎裏沙利夫,這些由於美軍轟炸塔利班而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是佛教聖地,如今已經覆蓋在伊斯蘭教文化之下。玄奘從中亞進入阿富汗境內後,他的行走速度明顯放慢了下來,當時的佛教已經相當衰微。他不時感嘆道: “伽藍雖多, 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絕無僧侶”。

  阿富汗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遺址是位於喀布爾西北方向的巴米揚。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鑿的佛像。當玄奘來到這裡時,大佛“金色晃曜,寶飾煥爛”,其中高55米的大佛雕鑿于公元五世紀,高38米的大佛雕鑿于公元一世紀。雖然大佛在21世紀之初被炸毀,這實際上是佛教從公元7世紀開始衰落後的繼續,佛教本身失去了教化作用後,它的符號也就失去了方向性。巴米揚大佛一直風風雨雨站在那裏,沒有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只有當它毀滅的一剎那,它才在全世界的驚訝目光中靈光一閃。巴米揚大佛只能存在人們的嘆息聲中。

  巴米揚佛像群如今一片淒涼,石窟裏是佛像的殘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黃土塊應該是大佛的“屍體”。幾塊塑料布蓋在上面,上面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字樣。一層厚厚塵土讓人感受到這個佛教聖地也是塵世。附近殿堂的佛龕內都是一個個空位,似乎數以萬計的小佛像們紛紛到世界各地的廟裏值班去了。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大概在冥冥之中感到人類會有無數災難,他們發現自己並不能保護民眾,便主動離開了修行的洞窟。現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難民棲息在這裡。

  我在喀布爾遇到幾位英國的文物保護專家,我們不約而同地譴責起了塔利班炸佛的野蠻行徑,其中一位英國籍的阿富汗人卻把塔利班炸佛與中國文革砸毀文物聯絡起來,而且他一邊盯著我,一邊痛斥中國文革的瘋子行為。我有幾份尷尬,幾個英國人也顯得有些不自在。與巴米揚大佛相比,中國的文化浩劫要殘酷得多,瘋狂得多。只是中國人與祖宗翻臉的行為發生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裏,才沒有像塔利班炸佛那樣引起全世界的同步關注。我突然意識在外國人面前,民族自尊心多麼重要,但是這種自尊裏面有很多無奈和刺痛。這是我在阿富汗的最大感受。

巴米揚大佛附近的佛窟壁畫

  巴米揚大佛在21世紀頹然倒下,意味著佛教失去了自己的最高旗幡。佛教本來是一種樸素的宗教,結果被後人越解釋越複雜,佛教中的菩薩越來越多,理論也越來越玄虛,民眾在接觸後得不到實相,最終放棄了。我想玄奘很清楚這一點,他一路行走當中,已經看到了佛教的衰敗。當時中國的佛教也是藏污納垢,穢聞層出。玄奘想到印度尋找源頭活水,整飭戒律。可惜玄奘從印度討來的“藥”,並不能包治百病。就連幫助玄奘撰寫《大唐西域記》的名僧辨機也與皇帝的女兒高陽公主私通,最後被唐太宗殺掉。面對佛界頹風,玄奘一個人並無回天之力。但是玄奘的努力,在中國佛教史上印下了一道深痕,一直通向現代,我們可以通過追隨玄奘的腳步,回溯一段歷史,檢討自己的心路歷程。如此而已。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