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2005新春民俗主題看板 > 正文

北京:第五屆廠甸廟會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8日 20:49)

  名稱:第五屆廠甸廟會

  時間:2005年2月9日(農曆正月初一)至2月14日(農曆正月初六)

  地點:宣武區南新華街

  內容:據了解,始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廠甸廟會向來以“文市”著稱,民俗民間文化賦予其極大的魅力。作為一個文化品牌,廠甸廟會所蘊涵的民俗民間文化也一直是使京城百姓流連忘返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的廠甸廟會將以“與時俱進的宣南文化”為宗旨,圍繞著“新宣武演繹古都神韻,‘老’廠甸再現百姓樂事”的主題,重釋老北京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間文化。屆時,在拓寬近3倍的南新華街上,除了往日的花會行進、“金嗓子”民間吆喝大賽、 “廠甸八大絕”評比展演等傳統項目之外,匯集北京民族民間文化精髓的“首屆北京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展演”將讓前來觀光的遊人大開眼界。

  “拉洋片”又叫“西洋景”、“拉大畫”和“拉大片”,是天橋撂地表演的一種民間雜耍。表演者站在凳子上用長棍指點解説,用鑼鼓伴奏。看完一張再換一張,表演時,觀眾坐在木箱前的板凳上透過箱子上的小窗口往裏觀看,不僅裏邊的畫片看得清清楚楚,對唱詞也聽得真真切切。在本屆廟會上,老天橋這一悠久的絕技將作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展演”活動的主體與京城百姓“親密”接觸。

  據介紹,“首屆北京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展演”不僅匯集了宣武區的“拉洋片”、“白紙坊太獅老會”、“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等節目,同時也吸引了來自門頭溝、通州、密雲等區縣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門頭溝京西古幡樂。京西古幡樂是北京地區的珍貴民間文化遺産,被文化部列為第二批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産的立項工程,它依託著古幡會流傳幾百年而不滅。古幡會是門頭溝地區特有的節日慶典,古時以頌神、祭神為主要內容,現已發展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一聲“響鑼”,鼓樂齊奏,所有旗幡全部擎起,隊伍浩浩蕩蕩,綿延數裏,氣勢壯觀。在整個花會表演中有兩檔古樂十分矚目,其中的打擊樂,稱為京西古幡樂。演奏形式分為吹奏與打擊兩部分,吹奏樂器由笙、管、笛、嗩吶、雲鑼、大鼓、小鈸組成,打擊樂器由大鐃數個,大鈸數個、小釵兩個、鐺子一個、大鼓一面組成。在花會行進隊列中,有色彩繽紛的旗幡,有各種各樣的花會:如獅子會騰挪跳躍,金鈴山響;地秧歌十二角色扭閃追逗舞姿婀娜;小車會醜婆子膏藥、翹辨,手舞旱煙袋;傻柱子嘻逗小媳婦,車前車後跑不停;古幡樂、笙管、笛聲聲悅耳;鼓镲鑼、你敲我打震天響,大鼓會,八面大鼓列兩陣,十二小兒翻跟頭、打把式、雙鈸相擊響八方。京西古幡樂繼承了明清遺風,反映了京西獨特的民族民間風俗畫卷。除此之外,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的通州運河龍燈以及密雲縣的“五音大鼓”也將在本屆廠甸廟會上嶄露頭角。初一至初三,這些精品項目將在位於南新華街北京實驗小學門前的中心舞臺和湖廣會館裏集中展示。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辰100週年。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就誕生在琉璃廠地區。為了紀念中國電影的發源地,本屆廠甸廟會將在《定軍山》的拍攝現場——豐泰照相館舊址(現宣武實驗幼兒園)搭設電影大棚,通過實物和圖片展示,回顧中國電影百年曆史。

  乘車路線:

  1、公交汽車:乘坐百利寶、53、50、6、102、

  105、14、15、25、57、603、715、743、917、特5等路公交車均可到達,乘坐地鐵在和平門站下車。

  2、自駕車路線:沿和平門大街至兩廣路虎坊橋路口即到。

  停車場:專用停車場

  電話:83540687

責編:郭翠瀟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