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人民的學者——鐘敬文 > 正文

民間節日的情趣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9日 21:33)

  

鐘敬文

  民間節日,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我們歷代祖先在長期社會活動過程中,適應生活的、生産的各種需要和欲求而創制出來、修增過來和傳承下來的。它憑藉著現實的各種條件,發揮著眾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為人們的生存、安寧、健康等要求服務。由於隨著人們能力、智力等的發達和經歷時間的長久,這種傳統文化,越來越顯得豐富多姿。它不僅滿足了人們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進和鞏固了社會秩序。它獨特地盡著一種文化功能。

  時代和社會不斷變化著、前進著。民間節日這種傳統文化,不免顯出她的局限性,乃至於落後性。因此,有些被淘汰、篩刷了,另一些則以改變了的形態乃至機能被保存下來。這是宇宙自然法則在文化上的顯現。

  由於各種節日適應人們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産生、存在的,它除了有著理智的、實用的成分之外,也自然要帶著一定的詩意的生活情趣。這兩者往往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如大量存在的宗教藝術,就是顯明例子。如果在民族文化(包括民間節日在內)中,只有那些理智的、實用的成分,而毫無生動的生活情趣的話,那不僅將使這種文化枯淡無味,甚至難以存立。

  我們莫只談理論。在傳統的許多民間節日中,有不少活動,現在看來,有點呆氣可笑。可是,在那裏面,往往蘊藏著,乃至於呈露著只得玩味的生活氣韻。例子掇撿不盡。立春要打春牛,或插上竹枝、萬年青以迎春。舊曆新年的名堂更多了。放鞭炮,踢毽子,貼春聯,親友賀年,插柳枝、柏枝于門首。元宵節,放煙火,舞龍燈,猜謎語。二月二日(或十二、十五日)百花生日,姑娘們用彩綢作成花朵綴枝上以慶祝。清明出門踏青,插柳條。七夕用瓜果祀牛郎織女,姑娘忙著在月下穿針或偷聽牛女的清話。中元在水裏放菏燈。中秋供奉嫦娥和兔兒爺。重九登高,放紙鳶(南方),插茱萸。

  這些傳統節日的活動,從其起源説,大都跟原始宗教和法術有關,是人類智力還不發達時期,為滿足生活願望的行動表現。它的要求是正當的,但做法卻往往是空想的(在眾多的民間節日活動中有不少是有一定實際作用的,我們這裡説的不屬於那一類)。但是,它帶有生活的氣息和情味,並不純粹是那種抽象的、思辯的幹泉禿木。而且在歷史過程中,由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智力的發展,它的大部分不知不覺已經逐漸被凈化了,那由於愚昧無知所産生的部分被拋棄,而那些富於生活情趣的、無害乃至多少有益的部分卻被留在篩子上。現在清明放風箏(南方),誰還理會到那驅逐瘟疫的固有意義呢?中秋節兒童們玩兔兒爺這種土偶,哪還會想到供奉月裏的神仙的事呢?

  如果我們掌握了這種民間文化發展的自然法則,加以運用,並使之發展,那麼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一定會起到相當有益作用。在傳統文化的寶庫裏,民間節日的種類和所包含的活動是十分豐饒的,其中帶有一定生活情趣,值得加以識別、抉擇,從而可以保存下來的事物也很不少。只要我們有眼力、有決心去著手,收穫是不虧負我們的。

  我們現在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為著完成這種崇高任務,當然要創造出跟它相適應的新文化。這種新文化的內容,一方面是根據現實的需要和可能條件新創出來的,另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加以清理、辨別,選擇並改造其有益部分,並糅合於整個新創的文化之中。這是正確的方針,我們現在基本上也是這樣辦的。從民間節日方面説,對於春節(舊曆新年)等的處理就是例子。我希望在這種文化活動上,步子更放大些,把傳統民間節日活動中那些確實帶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動,認真加以挑選和運用。這樣做,不但豐富了我們的新文化,也將使這種新文化確實地具有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而這點是很寶貴的。我們怎麼回滿足於那種沒有民族傳統源泉的“新文化”呢?

  --------------------------------------------------------------------

  原文刊于《光明日報》,1988年2月21日

  來源:謠俗蠡測 (民俗學刊網 鄭澤海錄入)

責編:郭翠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