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正文

彝族曆法述論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5日 21:36

  

易謀遠

  彝族曆法是彝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彝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古代則是主要的標誌。本文提出異於前人的新解有兩點:(1) 中國的歷數之祖顓頊,既是彝族的母族昆夷祖先,又是彝族的歷數之祖。屬於炎帝族係的顓頊後裔祝融,是彝族的時間之神。(2)彝族曆法是彝族根據一定的法則,用日、月、年組合起來計算時間的方法。但彝族對日、月、年這三個計時單位的概念卻是逐步得出的。古彝人對"年"的認識比對"日"、"月"的認識要晚得多。他們在經歷了由原始的不準確的物候歷到觀象授時的星象歷的發展階段以後的很長歷史時期內,才産生了幾近"顓頊歷"的以太陰紀月、太陽紀年的陰陽合歷,它是由科學的推步方法得出的制定歷,從而成為彝族的傳統曆法。

  説到彝族十月太陽曆,不能不先説説曆法。曆法屬於天文學範疇,它通過對天象的觀測來確定年月的週期、季節的更迭。根據曆法,我們能明了四季的變化,日月的輪迴,從而安排好生産和生活。因此,人們對曆法的基本要求就是能準確、真實地反映寒暑的變化。世界曆法發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劃分為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三大類。太陰曆依月圓月缺來定年月季節,月亮每圓缺一次定為一個月。太陽曆根據太陽運動的週期來定年歲季節。陰陽曆則兼採以上兩種方法,取月亮圓缺的週期定月,以太陽運動的週期來定年。由於太陽運動決定著地球上氣候的變化,所以,以太陽運動作為參照的太陽曆和陰陽曆都設置“閏年”或“閏月”來調節對季節的計量偏差。

  經過現代科技的精密測定,地球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一次所需的精確時間是365.2422天,天文學上稱為一個回歸年。這個數字介於365與366之間。鋻於此,一部好的曆法為了精確地反映出回歸年的週期變化而又不致于使季節發生錯亂,每隔數年就需要進行一次“微調”,把小數點後面的數累積為一個整數,這就是我們説的“閏日”。今天,我們用現代科學的眼光去衡量過去的某一種曆法是否科學、適用,通常用兩個指標:第一,它所採用的計量方法是否能和現代測量的結果吻合得很好;第二,是否方便掌握,易於記憶。換句話説,它的“一年”是不是能與365.2422天非常接近,同時又易學易記。

  彝族十月太陽曆的使用年代在秦末漢初,源於夏代以前的西羌文明。它將一年分成十個月,每月為36天整,不分大月小月,過完十個月後剩餘的5至6天,稱為“過年日”。“過年日”放在歲尾,過完這幾天后新的一年就開始了。通常的“過年日”是5天,每到第四年時“過年日”’閏作六天。用這樣的曆法,每月的天數穩定為36天,通常年是365日,逢閏年是366日,四年平均,每年的天數是365.25天,既方便記憶,又與回歸年數值有相當高的重合度,這在古代完全算得上科學、實用了。

  祭天壇是彝族先民觀測太陽轉動以定冬夏,查看星座鬥柄指向以定寒暑、分四季、明節令的觀象臺或天文臺。它的結構多數就是這樣的三圓臺金字塔型。前面已經給各位介紹了十月太陽曆精確的記年記月記日的方法,不僅如此,它還以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來定節令。當北斗星的鬥柄指下時是大寒日,指上時是大署日。所有這些觀測活動,都由畢摩主持進行。順便提一下,北斗星斗柄上指時,我們彝族同胞就要過火把節了。通過測量太陽運動的時間來定年月,觀察星斗的方位來定節令的方法,使彝族十月太陽曆法具有結構科學、形式簡明、使用方便的優點,這樣一種優秀的曆法産生於我們華夏大地,不僅是彝族人民的驕傲,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光榮,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産。正因為如此,國內有學者認為,十月太陽曆是中華民族的曆法源頭。好了,有關彝族十月太陽曆的情況就介紹這些,如果有朋友想深人研究它,不妨讀一讀彝族學者劉堯漢、盧央著的《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曆》一書。

  與十月太陽曆相對應,彝族古代是以十生肖來記日的,它不以鼠為首,而以虎開頭,分別是一月黑虎、二月水獺、三月鱷魚、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席子、七月岩羊、人月猿猴、九月黑豹和十月四腳蛇。

  “十月太陽曆”:是彝族古代文化的明珠。流行于川、滇、黔彝族地區,以虎、兔、龍(實為穿山甲、或晰蜴、小花蛇)、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等“十二獸”輪迴紀日。三個屬相週三十六日為一個“時段”,(相當於一個月),十個“時段”為一年,即一個月恒定三十六日。十個月又分別用水、木、火土、銅五元素分雌雄來表達。雄為單月,雌為雙月;一年分為五季。年終另加五至六天為“過年日”,即“歲余”。過年日平均為五天,每隔三年到第四年多加一天為閏日,即有六天過年日後,新年伊始。彝族十月曆平均每為365.25日,此與太陽年回歸年密近。以太陽運動定季節,太陽運動達到最南點(日南至)為冬至,達最北點(日北至)為夏至。又或在傍晚觀察北斗柄指向定季節,鬥柄正下指(南)為大寒,鬥柄正上指(北)為大暑。這都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古代時,就具有了豐富的天文星象知識。

  彝族古代觀象臺,亦日“向天墳”,座落在威寧鹽倉,是一座墓基周長200多米,直徑約70米,墓高40多米,圍砌3台而呈大、中、小三賀臺堆壘金字塔形古墓。墳為南北走向,其頂向天,是古代彝族踞以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和鬥柄指向,以定寒暑的觀象臺。其形式,同殷、周巴人的“靈臺”,先秦楚莊王的“匏居之臺”,周代的“陶匏”和“圜丘”都有內在的聯絡,反映了彝族文化也是祖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供稿:彝族人網)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