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民俗頻道 > 再看草原——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系列談 > 系列在線 >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在線精華 > 正文

  

傳統遊牧技術的傳承與利用

  【秀世花火】據説有經驗的老牧人夜晚經過一片草地,嗅到草香就能知道這裡長的是哪種草,而如今遊牧的牧民好多都變為定居放牧了,諸如此類的遊牧經驗是否也就因為無用武之地而失傳了呢?不知道現在草原上的牧民的遊牧知識如何?如如果真的有一天政府讓他們恢復遊牧,他們真的能很好地恢復成為一個遊牧人嗎?

  【嘉賓:麻國慶】真正從事遊牧的遊牧人的遊牧經驗是不會失傳的,如果您有興趣,你只要到現代的蒙古族的遊牧地區還有新疆哈薩克的遊牧地帶,你和當地的牧民聊聊天,喝兩杯白酒,你可能就會明白他們的遊牧經驗就像他們喝酒那樣豪放。

  【光影斑駁】在傳統遊牧社會,蒙古族積累了很多遊牧技術,他們對於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護有著一套合理的方式,如今這些遊牧技術和利用保護草場的方式的利用情況如何?請麻教授從人類學和文化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好嗎?

  【嘉賓:麻國慶】我們知道在經濟學裏有一個公有地悲劇理論,它強調草原是一個公有地,每個人出於個人的私利、經濟利益無限制的利用草原,從草原中攫取資源,這種攫取的過程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這種理論認為這是人的本性。但事實上如果從人類學來看,這種理論完全忽略了生於斯,死於此的當地的主人——蒙古族等遊牧民族對草原的情感、認知。事實上,我們知道在蒙古文化體系裏面,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民間生態保護知識。

  我在1992年一篇文章裏面把它歸納為民間環境知識體系,這一體系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如具體的生産方式,比方説他們的遊牧、輪牧、轉場等方式,有其非常科學的內涵;其二,從居住方式和水源的關係,他們也會保持非常有效的生態距離,比如説每一個居住點,只有幾個蒙古包,居住點和居住點之間相隔有幾十里甚至幾十公里,這種隔間本身實際上是出於對草原的保護;第三,從具體的生態知識,也可能作為我們漢族人,農耕社會的民族來説,對當地草場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對於經驗豐富的牧人來説,他可能能識別出這裡面上百種的草場類型;第四,傳統蒙古族的喇嘛教傳統使他們樹立了人與自然、人與植物、人與動物等等之間非常和諧的關係,特別是樹立了一種生命倫理和生態倫理的一種生態哲學體系,這種哲學體系成為他們在和草原發生關係時一種非常有效的和諧邏輯,也支撐著他們的生活實踐。上述這些遊牧技術傳統事實上在今天純粹遊牧的蒙古族地區也在延續著這一傳統。

<<上一頁下一頁>>
第3頁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