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民俗頻道 > 再看草原——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系列談 > 系列在線 >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在線精華 > 正文

  

造成草場退化的主要原因及草場的保護

  【光影斑駁】造成草場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嘉賓:麻國慶】造成草場退化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關於自然的原因先放到一邊,這讓自然科學家進一步回答。實際上在中國草場的退化是個非常長期的歷史過程,在歷史時期,遊牧的文化體系和農耕的文化體系之間有一種你消彼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面會涉及具體的人的流動,文化的互動等等一系列的因素。而戰爭本身也是在歷史時期發生了很重要的歷史場景,比如説歷史時期很多次遊牧民族南下中原,往往和當地的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的破壞有一定的關係,雖然不是決定的關係,但是有直接的關係。

  這是一個大的歷史背景,其實在這過程裏面,我們知道作為農耕的漢族在比較早的時期就進入草原地區,因為漢人的文化傳統、生産習慣是一種農耕的文化,這種農耕的文化載體——漢族進入遊牧地區之後,往往以自身原有的生産方式來對草原進行開發,特別是清代中末葉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的漢族農民由於受當時的經濟等條件的限制,很多移民背井離鄉進入到北方草原地區,這種進入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對草原生態開發的過程,這種過程一直持續到非常長的時間。到了清朝末年,特別是1896年以後,這種移民的浪潮像股潮流一樣涌入北方的草原地區。比如説內蒙古中部地區、西部以及東部地區很多草場的開發,特別是大面積草場的開發是和這種移民的開發聯在一起的,特別是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很多地方的草原已經變成農田,出現了半農半牧,甚至是全農的場景,在有的地方如土默特地區的蒙古族逐漸的變為從事農耕的蒙古農民。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我們再回到1949年以後的場景,1949年以後從政策、社會文化等角度來看,由於不同時期的政策也導致了草場的退化,比如説文化大革命時期受農業學大寨的影響,在草原地區開發了很多草原變成農田,而變成農田之後相當多的草原因為自然植被非常脆弱,開發成農田以後,每畝地的收入可能只有50多斤,但過幾年之後被開墾的農田又被撂荒,撂荒的土地漸漸的就沙化,在局部地區出現沙漠化的現象,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第二是人口的壓力,很多草原地區從50年代以後建立很多的牧場,這些牧場對草原進行開發,這種開發的過程是個全方位的,如內蒙錫林郭勒盟白音格勒牧場的開發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第三是草原的主人自身對草原的開發問題,如載畜量的問題,這個問題特別是在承包責任制之後,追求牲畜的質量這一單一的指標成為很多人的目標,由此給草原形成非常大的壓力,造成草原退化。比如説遊牧半徑離水源區越近的地方破壞的越嚴重。第四是定居的問題,定居導致原有的純粹遊牧的生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固有的結構,這種改變使得居住區越來越擴大,導致居住區周圍草原生態破壞非常嚴重,特別是牧民新村等,改變原有的居住方式,這種改變使得原有的遊牧時的傳統受到的挑戰。

  【曾幺妹】目前為止有沒有什麼辦法或對策對付草原生態退化問題?

  【嘉賓:朝戈金】並非完全沒有辦法。當然人類現在還沒有辦法來控制氣候,但是極端的辦法是不能被採用的,因為有這樣那樣的現實考慮。所以我們總是在兩難的選擇中前進,步履自然很是蹣跚,效果也自然很有限。

  【光影斑駁】據説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草原生態保護得很好,是得力於美國與法國的幫助,為什麼不利用蒙古族傳統的遊牧技術去保護草原生態呢?與國外的一些保護草場的措施相比,傳統的利用保護草原的方式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嘉賓:麻國慶】我們説傳統的草原生態技術體系,並不意味著是我們今天草原生態保護的全部,事實上隨著現在草原技術的發展,很多新的保護草原生態的方式已經進入具體的草原生態保護工程中,如圍欄飼養對畜群的分類飼養,甚至按年齡大小對畜群的分類飼養,都表現出了很多的時代特色,甚至在新的研究領域從動物行為學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這些都給我們看到了對草原保護的新的曙光。不過,任何新的技術的使用,如果忽視了本土的文化傳統,文化習性,也不會受到很好的效果。事實上,傳統的遊牧體系本身還是一種我們對自然關愛意識,而這種意識到今天不管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生態體系之中,也都是需要的,所以我們很難以好與壞這樣簡單的分類來評價傳統的遊牧體系。

  【太平梳打餅乾】為什麼蒙古國就能保草原生態保護得那麼好,而我們內蒙古地區的草原生態卻那麼糟?差哪兒啊?

  【嘉賓:麻國慶】我想草原生態退化的問題是個全球性的問題,蒙古國的草原生態整體上是保護的比較好的,但也存在很多問題,當然由於蒙古國本身人少地多,草場非常豐富,整體退化相對於中國內蒙地區來説要弱一些,但並不能説蒙古國不存在草原退化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1992年我參加中國科學院美國科學院蒙古科學院等國際組織共同的研究項目,就是關於草原生態問題的研究,參加我們課題的大部分都是自然科學家,只有我們幾位是社會科學者。在我們的會議裏面,蒙古的代表也對蒙古的草原生態問題表現出了很多的擔憂,當然我們的報告還有其他國家的報告,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至於內蒙的草原生態,從我十多年的觀察來看,我覺得近幾年還是發生了很多變化,比我十多年以前的調查要好了很多,當然這和政府的政策有一定的關係,我想隨著大家對草原生態的認識的提高,我們以後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希望我們的草原再不能用“糟”這個詞來形容它了,當然這是我們的理想。

  【我疑我在】兩位老師,現在內蒙古的生態保護工作做得怎樣了?據我所知有一些民間環保組織在做這方面的事情,請問當地政府對他們怎麼看待?當地群眾願意跟他們合作嗎?如果他們所做的跟政府的經濟發展計劃有衝突,您有什麼建議嗎?

  【嘉賓:麻國慶】應該説如果我們進入內蒙,從公路兩邊會看到原來光禿禿的山上已經有植被覆蓋,這是很多年以前所沒有的。另外這幾年在農業農耕發展不是很好的地方,如集寧市所屬地區有很多農田退耕還牧,現在看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至於民間環保組織分很多類型,有的是國際性的,NGO組織的一部分,有的是國內的民間組織,也有的是完全自發的,甚至是個人行為,對待這些組織他們的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行動,據我所知當地的群眾還是給予了積極的配合和合作。至於和政府的經濟發展計劃,我想如果是一種可持續的整體的生態經濟社會的發展觀的話,這種衝突不會發生。

<<上一頁下一頁>>
第2頁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