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國29個民族有過端午習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0日 10:5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瀋陽6月9日專電(記者魏運亨)端午節就要到了。中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評審委員會委員、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指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滿、蒙、藏、苗、彝、畬、錫伯、朝鮮、土家、達斡爾等29個民族都過端午節,但不同地區風俗各異。

  烏丙安告訴記者,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儘管端午節有祭詩人屈原、祭伍子胥、紀念勾踐或孝女曹娥等不同“地區版本”,但實際上它是在酷暑之前一次全民性的避瘟驅毒、防疫祛病活動。

  烏丙安教授説,漢族過端午的習俗相當豐富,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也別有趣味。四川小涼山彝族在端午節,人們紛紛進山採集草藥,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過端午要抬著紙船到田間趕走害蟲,祝禱禾苗成長;貴州苗族端午節除舉行賽龍舟外,還舉行踩鼓舞、唱歌、趕山、遊方等活動;藏族民間過端午節,青年男女到郊野遊樂,進行賽馬、歌舞、遊戲等活動。

  烏丙安教授詼諧地説,一個端午節粽子,各民族就吃出了各自的花樣。漢族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後來才改用楝葉、菰蘆葉、竹葉、葦葉裹黏米成尖角心形狀,煮熟後食用。唐明皇還為此吟出了“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詩句;畬族將粽子稱為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瑤族的粽子常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形似枕頭。也有人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毛南族的端午節亦稱為“藥節”,他們用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藥作餡包粽粑食用。

  烏丙安指出,端午節作為多民族的民俗大節,除了自古以來的避瘟驅毒、防災去病的積極含義外,不可避免地摻雜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俗色彩。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民俗節日的文化意味就更濃重了。(完)

責編:郭翠瀟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