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民俗頻道 > 走進西藏 > 嘉賓文萃 > 正文

阿裏——荒漠的感受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3日 15:11

  

李路陽

  因為去過藏北,別人問起我的感受,我説那是一種被震撼的感覺,實實在在説,藏北的美是震撼的美,她讓你深深感悟到“博大”的精髓。

  阿裏則不同,西行2000多公里,轉過崗底斯神山、瑪旁雍措聖湖,穿過扎達土林,走進古格王朝遺址……,我始終沒有感受到那種徹底粉碎心靈的震撼,有的卻是難以名狀的悲愴和悲戀,以及太多的懸念與神秘。坦白地説,阿裏的美是悲情的美,她讓你刻骨銘心的體驗“殘酷”之後依舊深深地眷顧它。

  

古格王朝,斷了線的風箏

  在阿裏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一座古城堡依山疊砌而立。這座古城堡殘存著879孔洞窯、445座房屋、58座碉樓、28座各類佛塔,西側還有一盤旋取的水道將山下水源引入山上。城堡的防禦工事森嚴,障墻重疊,碉樓林立,從山下到山頂唯有一條暗道可以通行。這座氣勢奪人的古城堡,就是9世紀中葉吐蕃王國的末代讚普朗達瑪的後裔吉德尼瑪袞在此建立的小王朝——古格王朝。

  曾經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在朗達瑪死後出現分裂,他的兩個兒子奧松與雲丹為了爭奪王位相互鬥爭,王室內外戰爭四起,後來,奧松之子貝考讚為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讚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不妙,便帶著三個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裏,並娶了當地土王的女兒。在當地土王的庇護下,以其經濟實力,建立王朝。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余代國王,並不斷創造著自己的輝煌。古格王國是吉德尼瑪袞封給他的第三子德祖袞的封地。

  然而,無法解釋的是,古格王朝這座雄居藏邊的王朝都城卻在300多年前消失了,淪為廢墟。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外致力於考證古格王國滅亡的學者不乏其人,但未能找到滿意的答案。儘管鄰國拉達克人的入侵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古格的強盛也是不爭的事實,在古格與拉達克之間的多次交戰中,古格勝多敗少。如此,又何以解釋古格會在頃刻之間變得不堪一擊呢?

  站在古格王朝城堡遺址的最高處,俯瞰整座都城,我為她的完整所感動:一座曾經擁有10萬餘人的繁榮都城突然消亡,但幾個世紀以來,卻始終保留著都城毀滅的原態!

  從山腳沿小路走,經過的紅廟、白廟、度母殿和輪迴廟4間古殿內,保存著許多色澤鮮艷的精美壁畫,有些壁畫上還涂著金漆。這些壁畫描繪了吐蕃歷代讚普和古格國王世系,記錄了1038年阿裏王意希沃迎請古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的情景和佛經故事。在山頂的壇城殿,壁畫的主體大多為密宗男女雙修佛,邊側繪有數十位形態各異的裸空行母。這些充分顯現了古格王朝對佛教的崇尚。

  山腰處有兩條連接的隧道直通山頂。北面懸崖邊的通道,仍保留著當年堆放著的鵝卵石,走過崖邊通道,有一長寬各40米的大院子,這是古格國王聽歌賞舞娛樂之所。再往北行出現的一側地面墊高,四壁皆空的院落,便是當年國王議事的宮殿。山頂處有一不顯眼的小門,進門沿臺階可深入山體內,山內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幾十米後山洞擴展開來,有大小房屋幾十間,最外層還具有透氣、透光功能,據説這是當年古格國王冬天避寒的冬宮。

  我目睹了古格王宮445座房捨得斷壁殘垣。

  還有王宮寺廟的周圍的10多個洞窟,當地人曾在裏面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古代武器,諸如盾牌、盔甲和大刀長劍等。

  在離古格王朝遺址約10分鐘路程的山洞內,前些年的來訪者還能目睹洞內堆滿的數百具無頭幹屍。

  但是,走過古格王朝遺址每一個“完整”,我的思路卻越發不完整了,我無法回答自己的提問:洞內只發現了數百具無頭幹屍,即便説這些屍體是拉達克人殺害古格將士遺棄在此的,那也只是區區小數,10余萬古格人哪去了?

  如果説是拉達克侵略古格的戰爭消滅了整個都城,作為戰利品,為什麼拉達克人不佔有這一在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對外貿易商埠和佛教入藏的必經之地呢?

  它的完整讓我感到悲愴。因為每一條街道、每一間房屋、每一個暗道、每一件武器、每一具屍體,似乎都在傾訴那700年間發生的歷史,它讓我們感受到古格文明曾有的燦爛輝煌,古格經濟曾有的繁榮昌盛以及古格與外族進行殊死之戰的殘酷悲壯,然而,沒有誰會滿足這樣去斷想,人們想知道這些房子裏的人都哪去了?想知道古格王朝的後代在哪?但是,這些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早在300年前就已隨風而去。遙望古格都城幾乎看不到綠洲的沙漠化土地,我更願意相信,是大自然懲罰了古格人,古格一帶地理環境的迅速惡化導致的滅頂之災可能毀滅了古格全族。

  風箏斷了,我們永遠無法知道10萬古格人的去向,坦白地説知道與否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以此為鑒,如果我們享受文明是以破壞大自然為代價,其結果必然如此殘酷。

  

岡仁波欽,精神孤旅的中心

  西藏有很多神山聖湖,轉神山、朝拜聖湖,是所有朝聖者畢生的追求,馬年轉岡仁波欽更是朝聖者理想的夙願。

  岡仁波欽,藏語意為“雪山之王”,阿裏人驕傲地稱它為“雪山雄師”。它是阿裏岡底斯山脈的主峰,海拔6638米,雖不是最高的山峰,卻地位顯赫,位為眾山之首。因為其形酷似金字塔,四壁對稱,由南而望可以一睹山體上佛教萬字格的著名標誌:從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萬字格。即便是在200多公里以外,只要晴天,依然可見岡仁波欽的雄姿,仍依稀可見山體上那象徵著精神力量、昭示著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的佛教萬字格。

  岡仁波欽,被西藏原始宗教本教、藏傳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一致認定為世界中心,眾神聚會的香巴拉。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教認為它是“九重萬字山”,山內居住著本教360位神靈;而佛教稱其為著名須彌山,“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在岡仁波欽腹中築有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法輪常轉的經堂,佛祖釋迦牟尼在此為各方菩薩講經説法;耆那教把它視為最高之山“阿什塔婆達”,堅信他們的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就是在這裡獲得了解脫;印度教則把岡仁波欽看作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即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毀滅之神濕婆的天堂。

  岡仁波欽和圍繞它的那57公里轉山道上,隨處都有眾神靈和普通朝聖者留下的聖跡以及由此在朝聖者中間流傳的許多神話傳説,這些傳説不僅敘説了神靈的故事,也描述了歷史上的真人、甚至普通朝聖者的傳説。

  傳説西藏曆史上的傳奇人物——米拉日巴曾經在岡仁波欽的直熱布洞內閉觀修行,並在岡仁波欽山上與本教高僧那如本窮接連鬥法,在決定勝負的那一天,那如本窮起早騎鼓飛往比賽終點——岡仁波欽山頂,而米拉日巴卻乘著太陽射出的第一道光率先到達,那如本窮一驚,坐騎滾落到山腳。傳説言,岡仁波欽南面的那條冰溝就是當年那如本窮的坐騎滾落時留下的痕跡,而半山腰處的凹陷部分則是米拉日巴和那如本窮鬥法導致。

  傳説一位背著孩子朝聖的女子路過轉山道中的一池湖水時,蹲在池邊低頭飲水,孩子不幸從後背滑落湖中,為了超度孩子,也為了洗刷自己的罪孽,她圍著岡仁波欽轉山13圈,最後在道邊歇息時化仙而去,她走後,在支撐著她的臂膀的那塊石頭上留下了一道完整清晰的臂印。

  據説西藏、青海的一些説唱格薩爾的藝人的首次“神授”經歷都是在轉岡仁波欽時獲得的。西藏“神授”藝人平措倫珠在13歲那年到崗底斯山朝聖,在轉山路上夢見了格薩爾王,從那以後便唸唸不忘,到了25歲那一年,他忍不住內心的衝動,滔滔不絕開始説唱《格薩爾》。

  除外,人們敬仰岡仁波欽,還因為它是生命之源的發祥地。在阿裏境內有四條河流,除孔雀河外,其他三條河——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都源自岡底斯山,並流向印度河、薩特累季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最終匯入印度洋,所以,信仰者們更加相信,岡仁波欽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神。

  又因佛祖生肖屬馬,據説每逢馬年,十方菩薩、各路神靈都會雲集于岡仁波欽,在這年,無論是本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還是耆那教徒,只要有可能,他們都會來岡仁波欽朝聖轉山,轉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13圈,可增加12倍的功德。按藏族民間説法,2003年不僅是馬年,而且還是罕見的藍色水馬年,這象徵著岡仁波欽與其妻瑪旁雍措聖湖融為一體,此年轉山,將會獲得更多的功德和好運。

  事實上,岡仁波欽的壯美只能遠望,不可近瞧,走近岡仁波欽,才會突然發現它並不美,每一山、每一坡、每一峽谷都很普通,轉一圈57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滿眼見到的是沒有綠色的荒漠和蓋地的亂石,唯有潺潺流淌的泉水、雪水、溪水、河水能讓你感受到生命還在的氣息。朝聖者們來這裡,不為賞山,只為轉,佛教徒順時針轉,本教徒逆時針轉。轉山的有70歲老人,也有10歲的孩童,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僧人尼姑,也有在家的修行者,人們彼此並不交流,而是懷揣著夙願獨自匆匆轉。著名作家馬麗華把這形容為精神之旅,十分貼切。

  作為一個考察者,當我也像所有轉山的朝聖者一樣,曆盡艱辛,以透支生命的代價,走過海拔5300米的亂石大坂,翻過海拔5760米的卓瑪拉山,轉完全程57公里山路時,我才突然體悟到,對每一個轉山人而言,這是一次非常到位的精神孤旅,似乎是轉山環境的殘酷,使人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對自己過去的超越。應該説,岡仁波欽是精神孤旅的中心,它讓我萌生了一種仿佛回家的悲戀之情,對這貧瘠的荒漠産生了持續的感動。

  我在尋找答案,岡仁波欽何以能夠持續不斷地吸引那麼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朝聖者、探險者?

  莫非是環境的荒漠、氣候的殘酷、歷程的艱辛在一個人身上聚合的穿透力,足以打動內心深處久睡不醒的本真?足以在迷惘中找回清醒的自己?足以從步履為艱中啟動再堅持一下的毅力?也足以讓一個人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解脫?

  我終於尋到了答案:岡仁波欽的魅力就在這裡,假使轉山可以獲得功德的話,其義應在其間。

  

陰陽兩界,瑪旁雍措旁邊有一個美麗的魔鬼湖

  據本教經典説,從岡仁波欽神山上面流下的一條河注入瑪旁雍措,使它成為 “不可戰勝之湖”。瑪旁雍措位於神山岡仁波欽東南20多公里處,海拔458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面積約412平方公里,最深處77米。據説,過去湖周圍有9座寺廟,藏傳佛教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寧瑪派在此都有修習地。瑪旁雍措也像岡仁波欽一樣,被視為眾湖之首,同樣被本教、藏傳佛教、印度教、耆那教所崇拜,凡是到岡仁波欽轉山的朝聖者,無一不到瑪旁雍措朝聖。到了冬季,湖面結冰後,朝聖者會穿過冰面轉神山聖湖。

  瑪旁雍措非常得美,雍容華貴、神秘寧靜,那是一種完美無瑕的美,以至於沒有人敢隨便冒犯它,連湖裏的魚都不曾有人敢去打撈,湖邊旅社偶有幹魚出售,那都是被水浪打上岸的,決非捕撈所得。買魚的若不是藏醫,也是拿回去送給藏醫下藥的。朝聖者們也會非常恭敬地從湖裏取上一瓶聖湖之水,但那是在朝拜之後。它們把聖水帶回家鄉,讓更多的信徒接受這一洗禮。

  大概因為岡仁波欽、瑪旁雍措都是宗教聖地的緣故,民間傳説岡仁波欽神山和瑪旁雍措聖湖是一對夫妻,奇怪的是,在瑪旁雍措看不到岡仁波欽,驅車到了瑪旁雍措西邊的拉昂措的時候,我們看見在碧藍的湖水後面竟出現了神山岡仁波欽!然而,最不可思議的是這美麗的湖泊卻被民間視為鬼湖——羅剎王聚集地,傳説印度古代《羅摩衍那的故事》中誘拐美女斯達的九頭羅剎王就住在這湖裏。

  民間還有這樣的傳説,瑪旁雍措和拉昂措是一對夫妻,它們分別代表光明(或陽性)和黑暗(或陰性),它們之間的感情線是通過兩湖之間的一條河道溝通的。人們甚至認為兩湖之間是否相通決定著世界的吉兇,如果河道乾涸,兩湖之間水脈中斷則會引發人間災禍。神山是無語的,聖湖是無言的,荒漠是沉默的,但是太多的傳説和教義給了我們馳想的空間,既然岡仁波欽被本教、藏傳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視為世界中心,形似太陽的瑪旁雍措象徵著光明,形似月亮的拉昂措象徵著黑暗,那麼,我們有理由推斷,這些組合應該是中國古老的宇宙觀——陰陽合一思想最生動形象的體現。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