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民俗頻道 > 走進西藏 > 嘉賓文萃 > 正文

保護三江源 造福千萬代——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構想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3日 14:49

  

陶寶祥 董鎖成

  一.三江源地區是江河中下游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大戰略任務,功在當代,造福韆鞦

  西部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十個省、市、區。總面積545.1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的56.8%,1998年總人口28510萬人,佔當年全國總人口的22.84%。西部地區位於亞歐大陸腹地,是中國的西部邊疆和少數民族聚居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具有能夠深刻影響全球自然環境變化的巨大生態效應,並由此而廣泛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青藏高原是歐亞大陸主要江河的發源地,是歐亞大陸上發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孕育了國內外許多著名的河流。如我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和流經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國際河均發源於此。這些大江大河是中國和亞洲幾十億人民的生命源泉,曾孕育了人類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也是現代文明得以為繼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變化,不僅嚴重會影響西部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還會通過大氣環流和江河水流的水氣循環,直接關係著中下游地區的生産和生活,影響我國中、東部江河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和全國可持續發展,也影響周邊國家的生態環境安全。其戰略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近些年來,我國長江、黃河下游地區生態環境嚴重退化,長江中下游連年發生洪澇災害,黃河斷流時間超過200多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乾旱缺水已嚴重制約中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江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中國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心腹大患。而這些又與上遊和江河源頭地區生態退化、植被破壞密切相關。

  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就是生態環境建設,這是關係到21世紀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國務院最近召開的西部地區開發會議已把西部地區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生態環境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戰略任務就是加強江河源區和上遊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西部地區是與大江大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關係最密切的地區,是自然條件惡劣、生態極為脆弱的地區,是貧困人口和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區,也是開發情況複雜、開發難度大、地方財政十分困難的地區。為了貫徹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滿足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應把“開發大西北,保護三江源”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三江源保護的重要途徑是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這是造福當代惠及韆鞦的偉大事業。

  二.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有惡化趨勢,加強生態保護刻不容緩

  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均發源於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全州土地面積約29.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5萬人,藏族人口占96%。

  玉樹州北有崑崙山,南有唐古拉山,兩條山脈的余支,在玉樹地區縱橫交錯,綿延數千公里。蘊育了許多大小河川,提供了野牦牛、野驢、藏羚羊、黑頸鶴等大批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就發源於玉樹州治多縣格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第二大河黃河發源於玉樹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的各式各雅雪山,流入扎陵湖、鄂陵湖。重要的國際河瀾滄江(湄公河)發源於玉樹州雜多縣扎青鄉的果宗木查雪山。三條江的水源大量補給區(水源涵養區)是玉樹地區的雜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稱多縣、玉樹縣及果洛州的瑪多縣。

  長期以來,青藏高原被稱為生態“處女地” 。但是,由於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逐漸退化。位於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也趨於惡化。筆者于1990年隨中日長江飄流探險考察隊,1994年隨中日瀾江中上遊探險考察隊,1999年隨中國德祥瀾滄江源頭探險考察隊三次深入三江源地區的六縣,深感該地區生態環境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目前,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①個別地區大面積的優質草場退化;②個別地區沙化嚴重;③鼠害肆虐;④珍稀野生動物盜獵嚴重;⑤無序的黃金開採及冬蟲夏草的採挖。以上五個問題已經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威脅。發展下去,必然對該地區的水資源及水質造成破壞。

  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三江源區對我國江河中下游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起著重要的生態安全保障作用。因此,加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是歷史賦予中國人民的重要使命,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近百年來,自然保護區事業作為一項世界性的新興事業,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目前,自然保護區的數量、類型、面積和管理現狀,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自然保護事業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標誌。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很快,特別是西部地區,自然保護區的數量、面積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生態環境最為複雜的地區,是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的地區,是保護面積最大的地區。它的建立必將在國際上産生重要的影響。

  三.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時機和條件基本成熟

  江澤民總書記和朱鎔基總理在西部開發的工作中多次發出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朱總理在陜西視察時指出:“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國家也十分重視江河源頭生態環境保護,已撥鉅款實施江河上遊生態保護林工程和生態環境縣建設。國內很多單位及有關專家學者已經對這一問題形成共識,並且積極行動起來。中國科學院最近提出加強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國家環保局擬提出在長江、黃河建立特殊生態功能區的構想;國家林業局提出了在大江大河的源頭地區建立保護區的計劃;青海省也做出了在開發建設中加大環境保護的決定。同時,改革開放使我國的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國家有能力支持西部大開發,國家也有能力搞好西部的生態建設。國家林業局已承諾今後十年投資1000億元用於西部生態環境建設,主要安排于長江上遊、黃河中下游生態治理,“三北”防沙治沙工程,東北、內蒙古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其他省份營造防護林。因此,建立“三江源自然生態保護區”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要不失時機地推進“三江源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建設。

  四.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一管理

  建立“三江源自然源保護區”將涉及青海省玉樹地區的雜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稱多縣、玉樹縣及果洛地區的瑪多縣。其中有些縣是全部,有些是部分地區。該地區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還有大片的無人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功能是保護三江源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不受干擾和破壞,恢復和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三江源頭水資源的潔凈和持續補給,保證中下游地區水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安全;通過保護區使我們認識和掌握三江源地區自然環境演變的規律,達到對稀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特點是:①是世界上江河最多的保護區;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草甸及濕地區;③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所以,對“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應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統一管理。根據“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保護對象的空間分佈不平衡,以及保護區不同地段需要保護的對象、保護程度、方式、經營管理的內容和方法等也不盡相同的特點,可將三江源保護區劃分如下三個區:

  1.核心區(封閉區)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應在三江源重要江段及水源涵養地和部分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建立若干個核心區。如:瀾滄江源的果宗木查地區,方園近百公里只有五戶人家三十多人居住。核心區建立後應把這五戶人家妥善遷移,使核心區保持生態系統的天然“本底”。又如:保護區內原已建立的隆寶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黑頸鶴等30種鳥類和12種獸類;再如:瀾滄江流域的扎西氣娃地區,大量的野驢、野牦牛等在這裡棲息。這些地區都應建成封閉式的核心區,保護好這些瀕危珍稀野生動物資源。

  2.緩衝區(半封閉區)

  核心區的周圍都有一緩衝帶包圍,在緩衝區內只能進行一些與核心區的保護相符的活動。考慮到三江源地區全部是牧區,為此,在該區的牧草承載能力允許的條件下,允許牧民在這一區內放牧,以減輕保護區的經濟壓力。

  3.過渡區(開放區)

  核心區和緩衝區的外圍是過渡區。過渡區可發揮保護區內許多特殊的功能,特別是發展功能的發揮。“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過渡區可建立開放型的實驗研究區、傳統利用區或恢復區、旅遊區。特別是這一區域的旅遊功能應作為支柱産業來發展,應把保護區內的大多數人吸納到旅遊景點的保護與管理、旅遊設施的開發、旅遊産品的製造、旅遊行業的服務上來。這一地區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歷史上的唐番古道就在這裡,當年文成公主就是沿著這條線進入西藏,沿線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同時,三江源地區特殊的生態環境也為開展生態旅遊提供了最好的條件。三江源地區是發展文物古跡遊與生態遊最好的地區,也為玉樹地區脫貧致富,發展地區經濟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五.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補償機制,促進江河源區生態保護事業的良性發展

  按照産權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原理,河流是全流域人民的公共財産,大家共同享有對該河流的利用、保護的權利和責任。因此,江河源保護不僅是上遊的事情,也是中下游的事情。據此,要建立上中下游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補償機制,實行全流域統一利用、保護和管理。有關部門要儘快制訂流域上中下游利益補償、責任共擔的政策和法規,促使江河源區生態保護事業的良性發展,以及全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新世紀西部大開發充滿新的希望。我們堅信西部的經濟大開發,也為西部的生態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經過未來幾十年的西部大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西部將會變成環境優美獨特,自然風光絢麗多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經濟繁榮昌盛,社會文明發達的欣欣向榮的21世紀新西部。

  (陶寶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董鎖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