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秋夕瑣談 > 正文

中秋賞月舞氣柑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7日 16:48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

  “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分別稱為孟、仲、季,故八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既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稱為“中秋節”或“仲秋節”。

  此節,在兩漢時已初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現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咏月等活動。據《舊唐書玄宗紀》載:“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僚于花萼樓下,百僚表請每年八月十五為韆鞦節,王公以下獻寶囊及承露囊,天下諸州,鹹令宴樂一天,休假三日,仍編為令。”可見在唐開元年間,因唐玄宗生日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那時是叫“韆鞦節”的。到了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自古以來,在中秋節之夜,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之俗,闔家歡聚一堂,故又稱“團圓節”。

  在舊時,成都並川西一帶每逢中秋節之夜,還有兒童“舞氣柑”之俗。氣柑,是川西壩人對柚子的俗稱。柚子有“沙田柚”、“文旦柚”等品種,過去,在四川以梁平柚子最為著名。

  所謂“舞氣柑”,有兩種舞法——

  一種是以神香插滿氣柑而舞,名曰“舞流星香球”。近人馮家吉在其《錦城竹枝詞百咏》中有一首專寫此俗:

  茶半溫時酒半酣,

  家人夜飲作清談。

  兒童月餅才分得,

  又插香球舞氣柑。

  另一種則叫“耍龍燈”,是用一斗碗大的氣柑作龍頭,細篾片彎曲後貼上紙牙、紙舌、紙鬍鬚,以兩枚油槵子(即“無患子”, 一種落葉喬木, 果皮可帶肥皂,核可作念珠) 作眼珠,擦上兩隻角,再在龍頭下方插一細竹竿,兒童手持飛舞,煞是有趣。時至今日,“舞氣柑”之俗已不復見,但每逢中秋佳節,闔家歡聚,賞月、吃月餅之俗仍然盛行民間。(鄭沛然)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