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秋夕瑣談 > 正文
中秋節隨想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09日 21:36)

  

作者:林溪508

  中秋節也叫“八月節”,可以説在我國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由於中秋節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與內涵豐富,還是古今文人墨客借題吟詩作賦的由頭,所以又稱作中秋文化。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節日活動的內容變化很多,人們總還是以各種形式來過這個節,只是過去純樸自然的風情越來越少了,而一些庸俗和不健康的東西卻都滋長起來,實在有些令人遺憾。

  我是在東北平原松花江畔一個小鄉鎮長大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頗有些學者氣質。五十年代中後期我已是啟蒙年紀,過中秋節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也回味無窮。那時鄉村的小孩子都盼過節,即熱鬧又能吃上點好東西。大人們對過節也很當回事,因為時值中秋,豐收在望,農民的心情自然很喜悅。過節的形式多樣,但都離不開團圓、豐收等吉祥意義。一般在這天,家裏人不論在一起過和分開過的,白天都要聚在有長輩的家中吃頓團圓飯。來聚餐的人照例要給老人帶上點月餅、瓜果或雞蛋什麼的,飯後就各自回家等到晚上供月。當月亮升到樹梢高時,放張桌子在院裏,擺上的供品不論樣數多少,月餅和西瓜是不能少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以月亮為話題邊吃邊嘮。如有遠方的親人不能參加的,就在空位上放一塊月餅,算是到場團圓了。有些條件好又講究的人家還要挂上燈籠,在供桌上燒上三柱香,香沒燒完,人不能離桌。還有當年新婚的小夫妻,這時要雙雙拜月,以求保祐婚姻美滿,白頭到老。而我這樣的家庭,供月時父親就給我們講些月亮的神話傳説。象嫦娥奔月啦,吳剛伐樹啦,玉兔搗藥啦什麼的,滿有意思。那時的天空可不象現在這樣被污染的混混濁濁的,在廣袤的大平原和松花江畔,秋高氣爽,碧空如洗,皓月皎潔,真象一首古詩所描述的那樣“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那時人際關係很純樸,節過的也自然純真。至於集體活動,鄉村幾乎是不怎麼搞的。只聽大人們講鄉里管民政的領導去敬老院送月餅瓜果慰問,也沒聽説過用公款搞慶祝或互相送禮大吃大喝的事。

  60年代末我參軍第一年中蘇關繫緊張,軍人停止休假搞戰備,可中秋節過的也很有意義。這天連隊搞了會餐,主食是兩大筐月餅隨便吃。至今還記得開飯前指導員講的話,大意是:過中秋節了,新兵愛想家,都給家裏寫封信,説我們革命軍人為了千家萬戶的團圓,離開家鄉和父母,在這裡站崗放哨保家衛國,那是最光榮的。一席話説的我們挺自豪的,還真把這些話寫到了信裏寄回家了。

  當沉浸在美好回憶中的時候,卻隱隱感到現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在漸漸淡化。當然,隨著社會發展,中秋節的活動內容也有了很多變化。從國家講,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也搞過多種形式的節日活動,比改革開放前豐富多了。但也確實看到現在中秋節過的有些變味,一些庸俗的不健康的多了起來。如中秋月餅大戰,花樣翻新,越做越大,價格驚人,有的竟達上萬元一塊,不知要賣給誰,又是誰能買。很多人把節日視為送禮拉關係的好時機,跑官的、經商的、求職的、託人辦事的等等,都要借此機會大送一番。尤其是很多城裏的年輕人,已經不把中秋節當回事了。而聖誕節、情人節這些“洋節日”,卻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屆時飯店舞廳爆滿,聖誕樹、玫瑰花供不應求…………。相比之下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中秋節卻顯得冷冷清清。筆者真是為此感慨萬分。但令人欣慰的是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有關部門發起了搶救中國民俗文化行動,這太有必要了。但願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能發揚光大,優秀的民俗文化能重放異彩。前些日子看到央視網站要開闢民俗頻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筆者和許多有共識者,都熱切期望央視網站能在弘揚中華民俗文化方面開創出一個新天地!

  

  
>>>>>>進入論壇發表感想

責編:郭翠瀟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