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黃河羊筏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4日 14:01 來源:

孔林貴老人在吹羊皮皮囊。吹羊皮皮囊是有竅門的,現今掌握這種技巧的手藝人已不多。

一個年輕的後輩將羊皮筏子放到黃河裏。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小皮筏體積小而輕,吃水淺,適合短途運輸。

由於水質污染,大大降低了羊皮筏子的使用壽命,以前的筏子可以使用六七年,現在3年就要修補了。

孩子們穿梭在巨大的牛皮氣囊間自得其樂。老筏子客們很擔心這門手藝在這一代失傳。   

孔林貴背著筏子準備下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75歲的胡奎用羊皮筏子載著客人行駛在黃河中。今天,黃河上的羊皮筏子已經變成膽大遊客的遊玩項目。

  陳團結 蘭州攝影

  皮筏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之分,是黃河上一種特殊的擺渡工具。羊皮筏子也叫黃河羊筏子,因為它僅流傳于黃河兩岸而得名。

  我國的皮筏歷史悠久。《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舊唐書.東女國傳》:“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流行于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尤以蘭州一帶為多。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修包蘭線鐵路時,有些鐵軌就是用羊皮筏子運過黃河的。

  羊皮筏以羊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鬆軟,再用細繩扎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羊皮筏子的扎制比較簡單,先將數十根三四厘米粗的圓木棍用繩子扎成約六尺寬,一丈長的由許多方格子組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制好的皮囊整齊地排列,一併拴于架下,這樣一隻完整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因其製作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於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古詩云:“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當年羊皮筏子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在古代,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長22米,寬7米,前後備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日行200多公里。小皮筏一般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適合短途運輸,並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攜帶便捷。 皮筏只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説。

  夏秋季節,筏客子要將鄉親們地裏産的瓜果運往黃河下游的寧夏包頭一帶出售,為了能多拉些東西,筏客子常常將單只羊皮筏子拴成一隻由多只筏子組成的大筏子,形成一條“大船”,這樣拉貨的數量就會成倍增加,最多能達十余噸,大筏子在黃河中抗急流能力強,而且既快又穩。這種由十幾隻或幾十隻筏子組成的“大船”,就是享譽黃河兩岸的“羊皮筏子軍艦”。提起這個名字,上點歲數的筏客子都不陌生,這是由30年代,當時的油礦局用2000多只羊皮囊拴綁成五條“大船”,由四川廣元沿嘉陵江而下到重慶運送前線急需的汽油成功後,名震山城,轟動全國。由於各種報刊都以“羊皮筏子賽軍艦”為題進行了大肆渲染,從此就有了筏子變軍艦的傳説。

  過去,在交通極不便利的黃河上遊地區,羊皮筏子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今天,黃河上的羊皮筏子已經變成膽大遊客的遊玩項目。很多筏子客家族的後代們不願繼承父輩這行賺錢少的買賣,在黃河上做起了快艇、遊船等賺錢多又快的水路生意,只有年長的筏工們還繼續留守著和自己相伴幾十年的“羊皮筏子”。

責編:白慶俠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