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風俗細説 > 正文

八十年代:看著晚會過春節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4日 22:30)


  1983年,第一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一炮打響,收到觀眾來信16萬封。當年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節目當屬王景愚繞著桌子“吃雞”,而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參加春節晚會,“吃麵條”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氣候,一曲《我的中國心》全國傳唱,《難忘今宵》幾乎成了後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大年三十兒,一家人一邊包團圓餃子吃年飯,一邊看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與熒屏上的影、視、歌、曲藝明星同喜同樂───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一台晚會,不僅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藝形式,更為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鞏漢林、蔡明、郭達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

  ■年飯

  票證淡出菜市場

  平時想吃什麼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1980年,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試製的豬肉白菜餡速凍餃子開始在東單等六大菜市場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一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糧票豆腐及一斤糧票豆製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

  1984年,全市11個副食店出售不憑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

  1989年,26種調味品、14種豆製品、35種醬菜大展銷,北京人過年再不為米、面、魚、肉奔忙了。

  俗話説,過年過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飯桌日漸豐富起來,開始是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接著是集貿市場恢復。平時想吃什麼,到市場上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年貨

  新三大件快步來

  家庭主婦再不用為過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肉變質發愁。

  1980年,各大商場從外地組織的一批電鍍桌椅、簡易沙發、一頭沉、搪瓷盆陸續投放節日市場;1981年,尼龍綢夾克、線綈被面供不應求,有人利用反復排隊和託人代買等手段套購,僅新新服裝店節前便抓獲“投機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電節日供應量比上年增長42倍;1985年,臘月二十八起向個人預售進口相機,每人限購一架,半年內付貨,牌號有柯尼卡、亞西卡兩種;1987年,羽絨服受寵、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種名叫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節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開始走出黑灰藍服裝的包裹,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動成一股彩色的風。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臺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曆流行起來。

  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為過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早早燉好的豬、牛、羊肉變質而發愁。

  ■年話

  春聯貼進單元樓

  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

  過年總要求吉利圖喜慶,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貼春聯,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説春聯,過去多是農家小院才貼,詞句也無非是“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類的老句陳辭。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聯不僅貼進了城裏的單元樓,詞句也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從城市到鄉村,人們渴望用這種最傳統的形式表達對時代最深的欣喜。初一親朋好友一見面,先遞上一聲“您過年好”,接著便聊上幾句。上了點年紀的關心:“春節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應的食用油)買了沒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強,沒什麼油煙子”。一些年輕人這年春節剛剛相互詢問:“買沒買鄧麗君、劉文正新出的帶子?”轉過年來便已對崔健崇拜得無以復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兒我剛置了一個架子鼓”。孩子的父母們相互抱怨著:“我們家這個‘小皇帝’春節非讓帶著去吃‘肯德基’,店裏人那個多,隊都排到了前門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闆們仍忘不了借這個難得相聚的機會溝通信息:“你 手裏還有多少臺洗衣機,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 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 “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

  ■年樂

  貪看晚會洋相多

  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節都高興,80年代樂更多。

  不知是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市場上的彩電才緊張,還是家有彩電的人多了,春節晚會才愈發火爆,反正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80年代一景兒。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裏宣告彩電無貨,同時出現彩電票。那陣子,節前能買上一台18英寸彩電可是件大樂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裏新買了電視,春節來看呀。”更樂的還在後面:三十兒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飯,預備好記錄晚會公佈的謎語的紙和筆,為誰坐在離電視最近的位置爭執一番之後各就各位。這一晚上,自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佈的有獎謎語。一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臺的佳音之餘,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80年代,龍潭湖、地壇、白雲觀、大觀園、大鐘寺,到處是廟會。小吃吃膩了,買便宜百貨,工藝品看慣了,花會大賽又開鑼,傳統的賞心樂事未減,晶瑩剔透的冰燈又朝人招手。從三十兒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總是閒不住,樂不夠。人們開始品味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的滋味。

責編:郭翠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