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風俗細説 > 正文

七十年代:歷經坎坷過春節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4日 22:29)


  我變我變我變──溫瑞安武俠小説中的這個標題最能提示70年代的變化。從生活話語去理解時代變化是貼切的。戴著各種帽子的人摘去帽子,不敢往來的親友恢復往來,一色的藍螞蟻、綠軍裝到喇叭褲、西服,一色樣板戲、革命歌曲到鄉戀、流行歌曲,電影從《上甘嶺》、《創業》到《追捕》、《巴黎聖母院》,從“戳穿人類之愛的謊言”(1969.12.20日《北京日報》)到“給愛情以應有的位置”(1979.12月《北京日報》),從“上山下鄉受教育”到“恢復高考”,從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禁錮下的生活形態的改變是頃刻間發生的。70年代末春節的傳統色彩加強了,廟會、傳統小吃恢復了,人們嗑瓜子、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互相拜年,而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輕人穿起喇叭褲、蓄長髮、拎著錄音機放著流行歌曲招搖過市。時尚的改變是如此讓人錯愕,我們對時尚的理解也漸趨開放。粉碎“四人幫”以後另一大時尚是學習英語,造成了板磚錄音機的走俏流行。而70年代最顯著的改變之一是人性的復歸,人們對親情、友情、交際的熱愛也達到了巔峰,從這個意義上講,70年代末的中國人可能具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年飯

  食品漸多飯不愁

  吃上的消費佔國人收入大部分,為獲豐盛年飯,必須“起早貪黑”。

  70年代短缺經濟下,人的消費主題是“搶購”,要想吃一頓稍好的年飯對人有許多要求:好身體、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即使在最困難的年代裏中國人仍是隆重對待的。1970年的報紙報道説春節期間“糧、油、肉、蛋、水果、茶葉供應充足,市場上還出現了如黃瓜、西紅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情況似乎一年比一年好,1971年肉、魚、蛋、糖、奶粉種類、數量也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種鮮菜、糕點、幹鮮果品供應充足。1972年還增加了廣東、湖南、四川的臘肉、香腸以及山雞、野兔等野味,活雞、活鴨、活魚、活鳥等大量上市,菜市場不僅供應北方蔬菜還供應南方蔬菜。當時,吃上的消費佔國人收入的大部分,為了獲得豐盛年飯,人們必須付出“起早貪黑”的代價。越往後,食品種類越多。1976年以後廟會恢復了,傳統小吃也陸續恢復,這引發了北京人的巨大熱情。關於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報紙上最為豐盛的紀錄,時鮮多了,春節市場上有金漿、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場,大核桃巧克力、話梅糖等恢復生産,蛋香餅乾、香酥餅乾、特製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種新産品安排生産供應。

  70年代的年飯呈現由貧乏走向豐富,由腸胃單調到饕餮大開的改變──食的復歸可以説是人性復歸的一個信號。

  ■年貨

  新奇玩藝造出來

  五顏六色的燈籠,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

  1972年春節期間,百貨大樓手錶展銷專櫃展出北京手錶廠生産的夜光手錶和彩色表盤手錶。1975年增加了華達呢、的確良、咔嘰服裝等百多種商品。1976年北京市傢具廠發明新式組闔家具在中山公園展覽的報道列于《北京日報》春節期間的頭版。1978年春節市場上北京市百貨大樓出售的服裝,有傳統的旗袍和各色童裝,也有流行的各種格呢卡曲、喇叭褲和西服等,還出售一種晴綸毛絨翻毛領活裏兩用卡曲短外衣。1979年春節,理髮排長隊問題得到解決。女人們會留意到紡織品種類更多了,如夾絲膨體紗、滌綸草綠府綢、薄形彈力襪、倣烤花大衣呢、真絲軟緞被面等産品,而70年代中國女性熱愛尼龍製品的狂熱一點也不遜色于當年美國女性對尼龍襪的熱情。更多的新玩藝兒造出來了,最令孩子們高興的是五顏六色的燈籠,以及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等等。70年代的消費群體以搶購、限購為基本特徵而擁有巨大的消費熱情。1979年《北京日報》刊登的一封群眾來信稱:“結婚講排場不好,春節參加一位同事兒子的婚禮,他家收到的禮品可謂名目繁多,有檯燈7個、收音機1架、鬧鐘2個、毛毯4條、毛巾被2條、暖水瓶12個、枕巾80條、臉盆一大摞、茶具8套、鍋碗瓢盆勺成雙成對……”從這裡可以看到一種結結實實的生活形態和消費熱情。

  ■年話

  豪言壯語變輕鬆

  1979年人情味漸濃,有了“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的春聯

  70年代的開篇話語是“滿懷革命豪情迎接偉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續到1977年的“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的春節”的口號。

  70年代早期春節提出的口號是:“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以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70年代前期家家戶戶貼的春聯大致相同:

  “東風浩蕩革命形勢無限好,

  紅旗招展生産戰線氣象新”

  到1979年人情味逐漸濃厚,有了:

  “喜氣洋洋過春節

  身強力壯迎長征”

  “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躍

  公報春風拂大地大地生輝”

  ……

  對普通百姓而言,過年互相拜年時,説的最多的是“過年好”這樣的傳統話語。

  時代話語漸趨輕鬆,春聯由最初的豪言壯語變得漸漸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長裏短的寒暄客套。

  那時人們的交往之洽、來往之頻繁表達了強烈的社交需求。民間語文也隨之豐富起來。

  ■年樂

  撥亂反正大團圓

  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鞭炮傷人的事件越來越多。

  貫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節娛樂主題比較單調,可概述為:樣板戲、革命歌曲、革命舞劇、革命電影、紀錄片,幾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續下來。那時的文藝模式培養了一代年輕人的娛樂方式,短缺年代的文娛消費也是難得的機會。如70年代的售票方法是有組織地分配售票,此後又變成“團體憑介紹信限購X張、個人限購X張”。1977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春節氣氛開始鮮活,有體育演出,有了廟會,有舞會,有詩會,還有文藝晚會、音樂會,甚至有了內部電影。春節演出也豐富起來,種類多達50多種。不僅可以看到多年後重新露面的《阿詩瑪》、《桃花扇》、《李雙雙》這樣的國産電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創作的話劇《于無聲處》,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來自國外和中國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英國的《女英烈傳》、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美國的《摩登時代》、中國香港的《三笑》,可以説是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豐富。在打倒“四人幫”的第一個春節,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一段時間內關於鞭炮傷人的事件層出不窮。各種遊園活動盛行起來,一些傳統遊戲如套圈、射擊等再次出現。那時人們春節熱衷於猜謎語,謎語、燈會空前火爆,可以説人們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生活的喜悅,體味著“撥亂反正”之後的團圓以及親友的互訪所帶來的春節的溫馨。代表著人情社會之最高傳統的春節終於復歸了。從70年代春節氣氛的演進對比中,人們感受到的最大喜悅莫過於此──有了安全、自由、溫暖、熱鬧、團圓感覺的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責編:郭翠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