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風俗細説 > 正文

一九四九年:跨越時代過春節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4日 22:25)


  1949年的那個春節人們沒齒難忘。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解放軍接管了北平,北平解放了。老百姓伸出頭來起先看到的還是國民黨兵,剛想縮回去,發現這是正在換防,看著挂著“平警”袖標的解放軍,這才挺胸抬頭邁出了大門。人們拜年不再磕頭,不再説過年好,“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終於盼來了”,這個年因為解放而不同尋常。

  人們在街上盡情唱著解放區的歌,包括那些從不允許出家門的婦女,《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灣》,《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感覺總也唱不夠。隨著解放,一些陳規陋習廢除了,婦女們走街串巷説著“解放了”!

  剛被國民黨兵席捲一空的老百姓雖然在物質上沒有因為解放而有什麼質的飛躍,但精神上的愉悅卻讓他們感覺這才真是在過年,孩子要是鬧著嫌年夜飯不好,大人會説:“明年就好了,因為已經解放了。”

  每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過這個“解放年”,盡情地歡樂是大家共同的主題。50年前的那個春節,因為解放而不同尋常。

  ■年飯

  炸面充肉包餃子

  孩子嫌“菜不好”,大人説:“別鬧了,要解放了,明年肯定能吃上好的。”

  “打一千,罵一萬,別忘了三十晚上那頓飯。”那時一頓年夜飯能讓孩子們盼上一年。

  1949年的春節特殊。在北平城裏茍延殘喘的國民黨兵臨走之前把老百姓家掃蕩一空,但即將解放的消息卻讓大家想方設法借米借錢的腳步輕快起來。有時能聽到孩子鬧著嫌“菜不好”,家裏大人就會這樣説:“別鬧了,這是最後一次這樣了,要解放了,咱們明年肯定就能吃上好的了,而且肯定一年比一年好了。”“解放”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已讓大家忽視了物質上的匱乏。

  年夜飯後的那個柿子和水蘿蔔是非吃不可的,借喻著事事平安和能熬夜不困。因那時沒有什麼娛樂,所以年夜飯大家吃過後,接著還是吃。

  瓜子、鐵蠶豆、黃豆讓全家聚在一起一邊磨牙説話,一邊盼著子時的來到。這時吃的瓜子皮都要扔在地上,撒上芝麻秸,大家一起踩碎,取意“歲歲平安”,“芝麻開花節節高”。那年春節人們對踩芝麻秸尤為鍾情,因為解放,日子會真的“節節高”。

  三十晚上包餃子是重頭,大街小巷聽的都是“咚咚”的剁餡聲,其實那年並不是家家都買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鴿子盒兒,綠豆面攤個餅,上面撒上香菜、胡蘿蔔絲、水疙瘩絲,捲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餡裏全充肉了。

  這頓年夜飯可能讓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們失望了,但“解放”的臨近,卻讓人們覺得這是有生以來過得最好的年。

  ■年貨

  扭秧歌的紅綢帶

  那一年的春節幾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們更多的是慶祝解放。

  1949年初才卷著老百姓的東西倉惶逃竄的國民黨,讓大家已沒有足夠的條件再一一購置年貨了。

  但畢竟是過年了,穿不起新衣服,從箱子底下翻出一件看上去最完整的,用染料煮一下,使衣服上的補丁儘量不那麼顯眼。拜年不穿上長袍讓人笑話。

  婦女頭上戴的紅翠花是不能少的,往年可以去廟會買,這一年廟會沒辦,但也得在走街串巷的翠花挑子上挑兩朵。

  掃房的雞毛撣子、糊窗戶的紙都是必買的,春聯、窗花大多數家裏都是自己寫、自己剪,再窮也得擠出點兒錢買紅紙。

  那一年鞭炮賣得特別好,用這個歡迎進城的解放軍,歡慶勝利,街上來來往往的人不少都拎著二踢腳、挂鞭的。

  年糕也成了人們走親訪友的物件,有黃米、紅米、白米的,“往年老盼著吃個年糕能年年高,現在解放了,大家都高了。”

  扭秧歌的紅綢帶那一年也成了年貨,可以不買吃,不買穿,但歡迎解放軍不能馬虎,那一年的春節幾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們更多的慶祝是為解放。

本篇文章共有 2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