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衣

異彩紛呈、內涵豐富的哈尼服飾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3日 16:24

  (CCTV.com綜合)在哈尼族傳統文化中,服飾文化是最具特色的要素之一。哈尼族的服飾不僅異彩紛呈,而且內涵豐富,反映了本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民族歷史,農耕活動、圖騰崇拜、社會禮俗等等。

  

古樸莊重 異彩紛呈


哈尼族婦女服飾

  哈達尼族服飾非常豐富,色彩紛呈,各地的服飾有各地的特色,總體來説哈尼族崇尚黑色,傳統服飾風格古樸莊重。

  在哈尼族的傳統中,服飾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男童戴圓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飾品,女童亦戴圓帽,但多用銀泡、彩穗作飾,飾物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年滿15歲以後,男女均要改變衣服式樣,並以眾多銀泡、銀片、珠璣、彩羽、彩穗飾衣、飾頭。男子改用黑布頭巾纏頭、佩戴銀鏈,穿衣襟邊沿鑲有銀飾品,後擺繡有彩色圖案的衣服。女青年改戴帽後裝有圓筒,帽檐上鑲滿銀飾和彩穗的帽子,佩戴鑲滿銀牌的束胸布“臘霞”,穿繡著彩色圖案的上衣,腰間要係飄帶,小腿上要纏特意繡制的“克綁”(護腿布),打扮得格外漂亮。

  青年男女的這種多飾品衣服,一直要穿到結婚、生育。到當了父母以後,便逐漸減去鮮艷飾物。至45歲以後,男子的銀鏈、銀泡,從衣上取下,準備傳給後代,女子要去掉帽後的圓筒、帽飾、胸飾也不再佩戴,穿一身樸素黑衣藍裙。使自己顯得素雅、莊重。哈尼族服飾,因兒童、青年、老年(壯年)各不相同,民間有“服飾三變”的説法。

  到了近代,由於棉紡品、中長纖維織品大量進入哈尼族聚居區,哈尼族穿黑衣青褲、黑裙的舊俗早被打破,哈尼族的衣服已是色彩紛呈。目前連衣裙、迷你裙、中山裝、西服等新潮服裝已被哈尼族青年壯年所接受,形成傳統服飾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的新潮流。


哈尼族男子服飾

  哈尼族多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老年人多戴瓜皮帽。西雙版納和瀾滄地區的穿右襟和對襟上衣,沿襟鑲兩行大銀片和銀幣,兩側配以幾何紋布,以黑布包頭。

  婦女服飾因地而異,卻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紅河等地區穿右襟無領上衣,以銀幣做紐扣,下穿長褲。盛裝時外加披肩一件,有的還係花圍腰,打花綁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褲腳上,都鑲上幾道彩色花邊,坎肩則以挑花做邊飾。


哈尼族婦女服飾

  墨江哈尼族人口多,服飾因支系有別:“豪尼”穿無領右襟青布衣,下著長及膝短褲,腰係白帶,頭包藍布或彩色頭巾;“碧約”穿白長衣和藏青色土布桶裙,腰束“子”,頭懸紅豆,耳墜大環,發巾結于頭上;“西摩洛”上披黑衣,無鈕,外釘成排銀泡,腰係自短裙,頭用布扎成角形,腳腿上扎有浸過油漆的藤黑線。

  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及膝的折疊短裙,打護腿。平時多赤腳,年節穿繡花尖頭鞋。少女或青年婦女喜愛以銀鏈和成串曲銀幣、銀泡作胸飾,戴耳環或耳墜,瀾滄、孟連等地喜戴大銀耳環。蓄髮編辮,少女多垂辮,婚後則盤結于頭上。以黑或藍布纏頭或製作各式帽子,上鑲小銀泡、料珠,或者墜上許多絲線編織的流蘇。

  婦女成婚前後,服飾有明顯區別:紅河、墨江一帶未婚垂辮,已婚盤于頂;墨江部分少女頭戴青布小帽,係白色或粉紅色圍腰,婚後取帽,改係藍圍腰,西雙版納及瀾滄哈尼族,未婚婦女裙子係得高,緊接上衣,已婚則係得低。(來源:雲南省民族文化網)

  

濃縮民族遷徙歷程 顯現梯田文化特徵


  在上千年的定居———遷徙———定居的發展過程中,哈尼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哈尼婦女的服飾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遷徙史。

  跟所有的哈尼族一樣,碧約人也是一個尚黑的民族,他們把黑色視為一切顏色中的最高貴的顏色,因此,他們的服飾從帽子(包頭)到上衣、下褲,直至鞋的主體顏色都以黑色和藏青色為基調。

  而在款式及裝飾上,如果把哈尼碧約婦女服飾中最外面的那件長寬衣鋪開來,背面所精心刺繡的圖案,讓人驚訝。這裡所繡的不僅是一種美的再現,而且還記錄了哈尼族千年來由西北向南征戰和遷徙的歷史。

  衣服的上方,是紅圈黑心的圓點,説明哈尼族曾經在繁星當空的夜晚離開心愛的家,踏上遷徙的歷程;紅色的絲線紋圖,説明在每個哈尼族曾經定居的地方都有人死去,並葬在了那裏,紅色是血,彎曲無矩,説明生者的哀傷和未來的未知數。

  衣的底邊之下是無數黑紅藍白相間的下墜的絲線,據説這是淚水。哈尼族每建立一個家園,都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勞動,數年寒秋,老幼齊戰,安定下來,獲得發展。但是為了戰爭或是為了避免戰爭,或是迫於自然災害,他們不得不忍痛離開家園,繼續遷徙。

  這件衣服中間,有兩條紅白黑相交的曲曲折折的等距離排列線,這就是哈尼族遷徙的路線圖,紅色的線表示哈尼族所走過的路程都充滿了艱苦的征戰,付出許多血的代價。這裡的黑色絲線説明在千年遷徙的征戰中,雖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是也有幸福安樂的時光。

  據傳,哈尼族最早是穿白衣白褲的,後因戰事等等的需要才慢慢形成了崇尚黑色的習慣,這裡的白色説明最遠古的和平生活和哈尼族從未放棄追求幸福和平生活的願望。

  在哈尼族碧約人的整個刺繡圖案上,白色的紋路和空白是很多的。那麼,這三條彎彎曲曲的線又是表示什麼呢?歷史上有些哈尼族一直沿著紅河到了越南等地開創家園,但因那裏的氣候太炎熱,部分哈尼人又沿著紅河流域往回走,這三條彎曲的線表明哈尼族碧約人所走過的路是十分曲折悲涼的。也有些哈尼老人這樣解釋:這三條線中,黑線代表頭人,就是他領著哈尼族一直征戰和開創家園的。紅色代表貝瑪,貝瑪是一切哈尼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白色代表工匠,工匠製造一切生平勞動用具和武器,同時也是建築房屋的工程指揮者,是開創家園的代表者;有許多小草一樣的圖案,那是蕨類植物,説明哈尼族生活的地方是半山腰相對濕潤的環境。此外,在只有巴掌大的哈尼碧約婦女的袖套上,繡有貫通左右的紅河,上下起伏、彎曲有度,兩隻袖套鋪在平面上展開,也能承接上下。正因為如此,大凡在哈尼族的刺繡服飾文化中,都能尋覓到滔滔紅河的痕跡。除明顯的紅河圖案外,袖套上方錯落有序的棱形則代表了哈尼族幾百年來開墾的梯田。(敏塔敏吉 來源:雲南日報網)

(編輯:郭翠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