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風俗細説 > 正文

[走遍中國]莆田媽祖信仰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5日 21:40)

  編導:高躍 攝像:張巍

  這裡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國人對於女性奉為最高地位“天后媽祖”的誕生地。從人們真正認識到大海的偉大那天起,心底裏就産生了崇拜海洋的情結,這種感情抒發于信仰領域,便造成了航海保護神的崇拜——媽祖崇拜。

  航海者在海上遇難時,人們大多想起的是類似母親的媽祖,這便造成了很多媽祖顯靈的傳説和神話故事。

  有人説:神話既是科學蒙昧時代人類的某種思想迷信的反映,也是人類在同自然和命運搏鬥中所産生的善良願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徵。在莆田市沿海居住著的漁民們還保留著千年來遺存至今以溶入他們生活中的民間習俗。他們所供奉祭祀的正是被人們奉為中國海上女神媽祖。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漁民更是把她奉為他們心目中的保護神,他們信奉媽祖可以保祐他們出海捕魚的親人們平安歸來。

  一方水土養育著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莆仙文化就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莆仙”為莆田、仙遊兩縣的合稱,今均屬福建省莆田市管轄。這兩縣連成一片,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湄州灣以北,與台灣島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全市面積3781平方公里。莆仙文化又自成體系,因而在歷史上自然成為一個行政單位,是宋、元兩代先後為興化軍、興安州、興化路所駐紮和管轄的地區。在明、清兩朝,莆、仙二縣是構成“八閩”之一的興化府,通稱“興化”或“興安”。自古以來,莆仙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展現著種種神秘的色彩。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宋代,莆仙文化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輝煌燦爛局面。文化教育興盛,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莆仙文化也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影響,強調積善消惡,表現出“向善”行為準則和以“向善”為中心的信仰支柱。發展至明代,莆仙榮獲了“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莆仙文化是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但它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莆田地區最具特色當屬海洋文化也就是媽祖文化它是這裡土生土長的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可以説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它有別於西方的海洋文化。

  宋朝至元代也正是中國航海事業空前發展時期。莆田市東瀕大海,湄州灣秀嶼巷的特殊位置,是媽祖信仰神話傳説産生的地理因素。湄州係海濱孤島,島上居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生活上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祈福平安,自求多福。媽祖信仰也就是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産生的。湄州嶼居民很自然地就會信賴她,崇拜她,傳播她的拯危救難,濟世救人的事跡。她渡海救難而自己身亡,人們不願她死去而化為升天,成為民間的保護神。也勢所必然地為她立廟供奉。定期禱告致祭,祈求繼續保祐他們平安過日子。

  媽祖信仰從産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曾有過的。其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航海事業在宋代以後的各個王朝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海神媽祖又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那麼,從朝廷至百姓,特別是漁民們對媽祖的信仰信賴就順理成章了。

  清朝康熙年間,施瑯率水軍攻克台灣,上奏朝廷是得海神天妃的幫助,康熙皇帝欣喜之餘,于第二年賜封為“護國庇民”的“仁慈天后”,把媽祖封號由“妃”“聖母”升格為“天后”,這是人間女性名分品位的最高點。

  媽祖的生平,身世據文獻記載,媽祖,明名林默,又名林默娘,傳説出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卒于宋 熙四年(987),在世28年,媽祖本是湄州嶼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海濱姑娘,關於媽祖的生平、身世,出生地等事跡,地方文獻記載中有一個逐步演變發展的過程,其中雖然含有許多傳説附會成分,但她卻是莆田市在海內外最有影響的一個歷史傳奇人物。

  在元代的古籍中,才第一次出現了媽祖在世幾年的記載,元代程瑞學在《靈慈廟記》中説:神姓林氏,興化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異,能力拯人患難,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裕年間邑人祠之。程瑞學未説明媽祖的出生年代,但第一次提出了她活不到30歲就死了。目前,媽祖的生年有6種説法,卒年也有4種説法。但比較一致的説法是來源於《敕封天后志》和《天后顯聖錄》兩本書。這兩本書有一定的權威性,學者一般都能接受這個説法。根據《敕封天后志》和《天后顯聖錄》所載,相傳媽祖出生於宋建隆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 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只活了28歲的説法已約定成俗。

  從宋朝至清朝許多史料都記載媽祖乃湄州人氏,如宋紹興二十年(1150),寥鵬飛在《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中説媽祖“姓林氏,湄州嶼人”這篇廟記可以説是迄今年代最早,記載最詳的媽祖史料。另外,至今在湄州灣石頂村(原名上林村)的村北石崖上遺存著“天妃故里”和“天妃祖跡,地名上林”的古代石刻。聽村上一位老人講他的祖輩告訴過他媽祖原來就生活在這個島,他説在他小時候島上還有口媽祖井,但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此事。

  説媽祖出生於港裏村的一方説,宋元時期湄州島是個荒僻的小島,而當時賢良港為繁榮商埠這是事實,如今古碼頭的建築遺跡猶存。作為負責沿海治安巡邏的官員都巡檢(媽祖的父親)不可能居於荒僻的島上。但據宋史料記載,宋時,湄州島上以有千戶人家,有農田數千頃。據明代《興化府志》記載,湄州嶼自宋元以來,居民甚多。明洪武初年,因蕃寇上島。湄州島居民包括林氏媽祖宗族遷居港裏,也説明湄州林氏與港裏林氏是同宗同源。據考現在湄州島石頂村還遺存著宋元時期的地面建築文化層。

  對媽祖誕生地的異議各有各的説法和根據,其實,港裏村和湄州嶼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從某種意義上説,兩處同係一地。“本是同根生,何必爭名分”。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傳説媽祖身著朱服常在海上現身,為航海者護航,故湄州島婦女為神聖而仿傚,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紅色。以來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在湄州島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媽祖保祐出海家人的平安。湄州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髮型都是船帆狀的。也叫“媽祖髻”。據説媽祖生前就梳這種髮式。後人為了仿傚媽祖,而形成為習俗,也希望得到媽祖的庇護。

  媽祖祭祀活動,有獨特的方式與內容。但凡有奉祀媽祖的宮廟,其祭祀活動方式與內容也大致相同,其中尤以莆田湄州祖廟最為典型。

責編:王雪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