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風俗細説 > 正文

[走遍中國]泉州惠安女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5日 14:24)


  編導:曾婷 攝像:俞樂觀

  在福建泉州有個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有人説她們是少數民族,有人説她們是漢族,究竟她們是什麼民族,在泉州又怎樣生活?在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的海邊,我們看到一些服飾奇特的農村婦女,據説她們就居住在附近的7個鄉村,只有幾萬人。雖然她們只是全縣人口的一小部分,但是引起了海內外許多學者的廣泛的關注。她們的形象隨著文學藝術家們的攝影鏡頭、詩歌和音樂走上了銀幕,書刊、報紙和五線譜,一直從中國走向了世界。人們把她們的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戲稱為封建頭,節約衫,民主肚,浪費褲。

  每天在崇武做導遊的惠安女謝聰慧都這樣打扮自己,儘管她不太清楚這種服飾是誰傳承下來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視其為美,她也就穿上這種約定俗成的服裝了。這種服飾是哪個民族的呢?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惠安女服飾的色彩與樣式和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服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們戴上斗笠,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們短小的上衣,特別像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惠安女喜歡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從色彩上看,和雲南水族的服裝幾乎是一樣的。逢年過節婦女們都梳蝴蝶型的髮式,因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圖騰,那麼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麼關係呢?人們眾説紛紜。確實是有人這樣説,這種根據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在這個地區從1951年到70年代,有發現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跡,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發現一處所謂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東西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在福建這裡生活著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閩越人。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寬大,衣襬長至膝蓋,腰間係條百褶裙,這種服裝在古代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當時的褲管就很寬大,和現在的褲樣相似,中國各地農村的男女都穿這種漢族人常穿的褲子,那時婦女的頭上沒有戴斗笠和頭巾,戴的是這種重達10多公斤的頭飾。

  出門的時候,蒙的黑紗,是新婚和沒有生育的婦女,為了躲避見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這種黑紗只有睡覺的時候才摘下來,甚至在夫妻睡覺關燈時,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沒有認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紀40年代、民國時期,惠安女服飾的風格有一次大的變化。原來過膝的上衣下襬,逐漸縮短到臂部,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這時婦女的頭飾已變成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飾有了更明顯的變化,那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她們的上衣越裁越短。這是誰發明創造的呢?據説這種變化來自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全縣青壯年婦女集中起來修建鳥壇水庫。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惠安的婦女不得不學習其他地區的婦女,戴起了頭巾和斗笠,不料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來了,成為吸引人們注目的風景線。時刻不離身的斗笠裏藏著女人家的許多秘密。這是在崇武石雕博覽園工作的惠安女詹聰萍講述給大家聽的。海邊的氣候變化多端,尤其是在惠東半島的海灣,有時颳起海風特別冷,可是為什麼惠安女的上衣卻越做越短呢?在和惠安女接觸時,我們發現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間的彩帶和已婚女人的銀腰帶就越明顯地暴露出來。據説銀腰帶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它能展示夫妻感情的深淺和家庭財富的多少。也許這就是節約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臍的原因吧!對於惠安女服飾的起源和發展過程,鄭文偉,這位曾經在大學擔任過教授的縣委書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20世紀50年代後,惠安女的結婚頭飾不再是沉重的金屬飾品和黑布,而是用綢布製作的紅繡球,美觀又輕巧。在不同的時代,她們的結婚服飾也不盡相同。

  惠安女的結婚服飾時代不同,它的樣式也不一樣,那不知道,它這個婚俗是不是也是時代不同也不一樣。因為我聽説,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惠安女有一個長住娘家的習俗?她們結婚三天以後就要回娘家長住,一年裏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清明的時候,還有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還有冬至和農忙的時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後,長住到丈夫家,是有這樣的習俗嗎?


  這種男人長期在外捕魚,打工,女人在家從事副業和農業,而形成的長住娘家的習俗,究竟有哪些內容?對惠安女的人生有什麼重要的影響呢?我們來到了惠安小山乍半島凈峰鎮的湖街村。村長吳素琴一家四世同堂,她上有公公婆婆,下有兒女,孫子,她家中的幾代婦女幾十年來經歷過不同的婚俗。新婚夫婦從來沒見過面,新娘子怎能馬上適應陌生的夫妻生活,在過去,老一代的惠安女結婚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長住娘家的習俗,過去給許多惠安女帶來不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舊習俗有了許多變化, 1969年結婚的吳素琴有切身的感受。如今吳素琴的女兒中專畢業,成為幼兒園的老師,她們這一代人的新婚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

  與老一代的惠安女相比,小山乍鎮的村民莊錦花幸運多了,今天是她出嫁的大喜日子。自1985年9歲訂婚,至今已有18年了,雖然她的婚姻也是父母包辦的,但是在1996年,當她20歲時,她通過媒婆知道了誰是未婚夫,就開始大膽地和他約會見面,自由地談情説愛,如今倆人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今天她出嫁是盼望著從此和丈夫天天廝守在一起。新娘邁過火爐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傳統婚俗的一個程序。據説,紅色的火焰預示著新婚的生活紅紅火火。像傳統的習俗一樣,今天莊錦花梳著非常奇特的頭飾。只有在結婚的大喜日子裏,惠安女才能梳這樣漂亮的頭飾。它是由五、六個心靈手巧的婦女,梳理了四個小時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亂了,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為什麼這些婦女要給新娘梳成這樣難以整理的頭飾呢?這裡存在著什麼奧秘呢?原來,在過去長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對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監督的作用。據説新娘結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們發現她的頭髮亂了,同輩的姐妹們就會譏笑她。因此為了保持髮式整齊不亂,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著睡覺,千方百計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然而今天莊錦花梳著這麼複雜的頭飾,再也不是為了讓它起監督作用,純粹為的是別致、美觀,為結婚的日子增添些終身難忘的色彩。如今舊婚俗中那些不近人情的習俗,已在現代惠安女的生活中逐漸地消失。

  

責編:王雪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