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學林漫步 > 正文

中國民俗學會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7:21)

  中國民俗學會成立於1983年5月,是全國民俗學工作者的群眾性和非贏利性的專業學術團體,約有會員1500多人。中國民俗學會的現任理事長為劉魁立教授,秘書長為高丙中教授。

  1978年夏天,由鐘敬文教授起草,聯合顧頡剛、白壽彝、容肇祖、楊 、楊成志、羅致平等人,致函中國社會科學院,隨後發表了《建立民俗學及有關研究機構的倡議書》,得到有關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全國廣大民俗學工作者的積極響應。1982年6月,中國民俗學會籌備會在京成立,鐘敬文教授任主任委員。1983年5月,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推選周揚為名譽理事長,鐘敬文為理事長,劉魁立為秘書長。中國民俗學會的宗旨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團結全國廣大民俗學工作者,調查、蒐集、整理、研究我國各民族的民俗,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學,為移風易俗、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貢獻。

  中國民俗學會的業務範圍,主要包括:

  (一)蒐集、整理、研究我國現今仍然傳承和流行著的民俗及文獻上的資料。

  (二)加強理論民俗學和應用民俗學的研究,以增進民俗學的社會功能。

  (三)編輯出版民俗書刊、圖錄及資料,翻譯、評介國外民俗學著作。

  (四)通過舉辦培訓班及進行實地調查等方式,培養民俗學人才。

  (五)組織學術討論,促進學術繁榮,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學體系。

  (六)積累民俗資料,舉辦民俗展覽。

  (七)進行對外學術交流,參加世界民俗學活動。

  中國民俗學會成立以來,創辦了不定期的內部信息交流刊物《中國民俗學會會刊》,現已編印了14期,發揮了溝通會員、交流學術和通報學會工作的作用。自1999年起,又創辦了《中國民俗學會年刊》,主要發表民俗學理論、方法和田野調查等方面的專題論文,年刊的1999年卷,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年刊的2000~2001合刊由學苑出版社于2002年7月在北京出版。

  中國民俗學會現有下屬機構五個:

  民俗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農業民俗研究專業委員會

  城鎮民俗保護研究專業委員會

  茶文化專業委員會

  語言民俗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民俗學會自成立以來,多次舉辦全國規模或重要的國際學術活動,例如:

  首屆全國民俗學講習班(1983年8月,北京) 由鐘敬文、費孝通、楊成志、楊 、馬學良、白壽彝、羅致平、常任俠、容肇祖、劉魁立等著名學者,圍繞著民俗學的基本概念、學科體系、理論和方法等親自授課,先後有近200名學員參加了聽講。當前國內各地活躍的民俗學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乃是這次講習班的學員。事後由張紫晨選編,出版了《民俗學講演集》(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中國民俗學會首屆學術討論會(1985年11月,北京) 這次會議檢閱了我國民俗學恢復以來所取得的成績,有74位代表提交了60多篇論文。會議標誌著中國民俗學的發展已由思想理論準備階段轉折為廣泛的調查和研究階段。會後由張紫晨選編,出版了《民俗調查與研究》一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全國中青年民俗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1987年3月,貴陽) 這次研討會標誌著中青年學者已經成長為中國民俗學的一支重要的中堅力量,民俗學的隊伍建設後繼有人。共有89位代表提交了63篇論文,還有5位日本學者應邀參加。會後還組織赴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民俗學的實地調查。

  第二屆全國民俗學講習班(1987年9-10月,北京) 先後有26位著名學者系統講授了民俗學的基本課程,內容涉及民俗學的基本理論、民俗學史、民間文藝學、比較民俗學、文藝民俗學、方志民俗學和民俗學的方法論等。與民俗學有關的一些專題講座,則有民族學、宗教學、倫理學、社會學、博物館學等。此外,對日本、朝鮮和歐洲諸國之民俗學的介紹,也在課程設置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講習班的學員來自全國各省區。通過講習班的形式,為民俗學進一步培養了人才。

  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1988年10月,北京) 這次大會收到約100篇論文,大會宣讀44篇。從論文看,反映中國民俗學研究的領域逐步擴大,民俗學的分支研究也逐漸興起,田野方法開始進一步受到重視。會議尤其強調,民俗學研究要切合中國社會實際,積極參與社會變革中各種新問題的研究。

  中國民俗學會第四屆學術討論會(1989年10月,南昌) 有75人參加了這次主題為中南區域民俗研究的學術研討會,並提交了73篇論文。會議反映了中國民俗學新的發展趨勢,即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具體調查專題不斷得到加強的同時,各地學者開始協同合作,對區域民俗文化進行調查研究,以揭示某一區域民俗的總體風貌。基於實地田野調查資料的論文,比重有較大幅度增加。

  中日聯合考察(1990年3月至1992年3月) 中國民俗學會和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合作,成功進行了為期3年的中日江南稻作農耕民俗文化的考察與研究,數十位中國兩國民俗學家混合編組,一起在中國的江蘇、浙江和日本的關東、沖繩等地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民俗學調查。事後出版了調查論文集《中國江南的民俗文化——日中農耕文化的比較》(日文,福田亞細男編,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1992年)。

  中國民俗學會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暨第五次學術討論會(1993年10月) 有103位代表出席會議,鐘敬文教授做了題為“民俗學研究的現狀和發展方向”的大會報告。鐘教授的報告,集中論述了應用民俗學研究、現代都市和民俗的關係、民俗學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防止學術庸俗化、建設中國特色民俗學體系等問題。日本社會人類學家渡邊欣雄教授應邀介紹了日本民俗學的狀況。從會議收到的論文看,民俗學的基礎理論、田野調查和應用研究均有一定發展。會議提出了蒐集、搶救、整理和科研相結合;重視民族文化傳統,注重中國民俗學自身理論特點,深入研究中國民俗事象與中國民俗科學之間的關係等問題。會後,由中國民俗學會編輯出版了《中國民俗學研究》(第一輯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民俗學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暨中國民俗學運動80週年紀念大會(1998年12月,北京) 約有140多人參加,這是本世紀中國民俗學會最後一次重要的學術活動,會議總結了中國民俗學運動80年來歷史經驗,提出了中國民俗學今後發展的目標,堪稱是繼往開來,解放思想,學術氛圍空前活躍的大會。鐘敬文教授做了題為“建設中國民俗學學派”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中國民俗學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暨“新時期中國民俗學的發展與民俗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于2002年7月15日——17日在首都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全國的150多位民俗學者參加會議,有130多篇論文在會議上進行了交流。16日下午大會聽取了劉魁立先生代表第四屆理事會作的工作報告、陶立璠先生作的關於關於修改學會章程的報告和賀學君作的學會財務報告,代表們對三個報告進行了認真的審議。17日下午進行換屆選舉,選舉出第五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大家一致推舉劉魁立先生擔任中國民俗學會會長。

  此外,由中國民俗學會組織、參與,或和各兄弟民俗學學術團體聯合舉辦的重要學術活動還有:中國首屆漁島民俗學術討論會(1991年4月,浙江玉環)、1994年學術年會(1994年11月,山東乳山)、語言與民俗國際學術研討會(1996年5月,遼寧新民)、民俗文化與民俗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年11月,江西南昌)、中國民間文化(民俗學)高級研討班(1996年9月,北京)、海洋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年8月,山東青島)和河北省趙縣范莊“龍牌會”考察(1996-1999)等。

  中國民俗學會和日本、韓國、美國、德國、芬蘭、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俗學組織和著名民俗學家,建立了良好的業務及學術交流關係,除不斷有眾多人次的中國民俗學家出訪和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外,中國民俗學會還多次接待了鄧迪斯、任東權、崔仁鶴、加藤千代、坪井洋文、渡邊欣雄、福田亞細男、佐野賢治、李福清、賀大衛、伊麗莎白、羅特、佩姬等世界各國著名的民俗學家,不僅增加了了解,擴大了交流,還促進了中國民俗學對世界的貢獻。

  聯絡方式:

  地 址:北京朝陽門外大街141號東嶽廟內 郵 編:100020

  電 話:(010)65510153   

  辦公時間:每週二或週三下午2:00--5:00

  網址: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