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學人風采

巴莫曲布嫫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3日 11:32


  巴莫曲布嫫,女,彝族,1964年出生於四川涼山昭覺。1984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1988年7月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獲法學碩士學位(民族學);2000.9~2002.1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問博士研究生;2003年7月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民俗學)。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文學理論室主任,口頭傳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導師。此外,兼任中央民族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美姑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巴莫姊妹彝學小組常務理事;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世界民俗學者組織(FF)通訊會員;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委員。

  在治學方法上長期堅持實地田野調查與彝文文獻考察相結合,業已形成的學術方向是彝族經籍文學與口頭傳統研究;已出版個人學術專著《鷹靈與詩魂━━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2000),田野圖文報告《神圖與鬼板——涼山彝族祝咒文學與宗教繪畫考察》(2004);在《文學評論》、《民族文學研究》、《民族藝術》、《民俗研究》、《口頭傳統》(美)、《亞洲族群》(英)、《日中文化比較研究》(日)、《比較民俗學》(日)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調查報告8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民間敘事傳統格式化”之批評》、《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學術流變》、《彝族祝咒經詩〈紫孜妮楂〉的巫化敘事風格》、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英文撰寫);參與編撰的學術著作有《彝族文化史》、《彝族風俗志》、《中華文學通史》(〈古代文學卷〉編委)、《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等;已出版個人詩歌專集《圖案的原始》,詩作被輯入多種詩歌合集。目前正致力於“儀式與文學──彝族史詩研究”與“克智──涼山彝族口頭論辯研究”兩項長線學術課題。

  個人專業領域:彝族文學,西南少數民族口頭傳統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彝族經籍文學與民俗文化,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

  一、教育背景

  1998~2003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博士研究生

  專業:民俗學, 研究方向:民間文藝學;2003年6月獲法學博士學位(民俗學)

  博士學位論文:《史詩傳統的田野研究——以諾蘇彝族史詩“勒俄”為個案》

  導師:鐘敬文教授、劉魁立教授

  1985~1988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少數民族文學系 碩士研究生

  專業:中國民族史;研究方向:彝族文學史;1988年7月獲得法學碩士學位(民族學)

  碩士學位論文:《彝文經籍中的祭祀詩研究》

  導師:馬學良教授

  1980~1984

  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 本科

  專業:中國語言文學,1984年7月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學士學位論文:《從彝族民間文學看彝族人民的審美觀》

  論文導師:陶立璠教授

  二、治學經歷

  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研究員 民族文學理論研究室主任

  l 關注無形文化遺産保護與口頭傳統理論的本土化;積極引導和開展本所口頭傳統研究中心的學術活動;

  l 以本土文學傳統研究為個案,打通口頭傳統與書寫文化之間的學術壁壘;

  l 重點傾向彝族各重要支系的口頭論辯與史詩傳統的系列田野研究;

  l 將史詩研究的理論視域逐步擴大到西南彝語支民族口頭傳統的比較研究中。

  l 在家鄉涼山建立長期進行田野觀察史詩演述及其傳承人的口頭傳統研究基地,進行10年以上的民間文化生態保護的跟蹤研究。

  1998~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南方民族文學室副主任

  l 從經籍文本到儀式語境研究彝族史詩;

  l 釋讀、翻譯並闡釋彝族經籍史詩文本;

  l 將個人研究方向從儀式化的經籍文學微調到彝族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研究;

  l 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在職攻讀民俗學專業博士學位;

  l 主攻諾蘇彝族口頭論辯與史詩傳統。

  1990 ~1997

  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l 擔任本所學術委員會秘書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秘書;

  l 繼續研究彝族經籍文學文本,重點是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

  l 為探討經籍文學文本分析的可能性,實施長期的田野調查工作;

  l 參加國家重點項目《中華文學通史》的集體撰著工作與審定工作;

  l 形成個人的學術發展方向:彝族經籍文學研究。

  1988~1990

  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實習研究員

  l 1988-89年在本所科研處參加基層工作鍛鍊;

  l 1989年秋天正式進入本所南方民族文學研究室工作;

  l 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少數民族文學系秘書,管理教學工作。

  l 為深化經籍文學的文本分析,擴大並強化對彝族經籍文獻的釋讀工作。

  1984~1985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文聯《涼山文學》編輯部,助理編輯

  l 負責收集、編輯、出版當地各民族民間口承文學作品。

  l 從事詩歌創作並開始著手研究彝族諾蘇文學與文化。

  三、田野工作經歷

  1) 2002-2003年,為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史詩傳統的田野研究:以諾蘇彝族史詩“勒俄”為個案》在涼山州美姑縣進行定點田野作業與史詩表演的跟蹤觀察;

  2) 1996-2000年,參加中美聯合的田野追蹤考察〖民族認同與涼山彝族諾蘇文化之傳承〗;

  3) 1991-1998年,參加姊妹彝學小組開展的〖大涼山彝族諾蘇儀式文學〗的民族志追蹤考察;

  4) 1993-1996參加中日合作項目〖漢族與周邊諸民族的民俗宗教比較研究──納西族彝族與日本民俗宗教的比較民俗學考察〗,完成田野研究報告《神圖鬼板儀禮象徵文化傳承──涼山彝族における鬼靈信仰と巫術符咒の考察》;

  5) 1989-1992年, 參加中日聯合的比較民俗學田野考察〖中國江南農耕民俗文化〗,完成田野研究報告《畬族"學師"儀式研究──兼論成年禮功能的歷史衍變》;

  6) 1987年夏季在四川涼山、雲南楚雄為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彝文經籍中的祭祀詩研究》進行田野作業,涉及到民間宗教中的信仰與行為、祖先崇拜、儀式與文學,以及古代經籍文學闡釋中的文本與田野。

  四、項目策劃:

  1) 巴莫姊妹彝學小組:《北京中華民族園彝寨──建設方案、民俗實物徵集、民俗文化展示總體設計》,1993~1994,在北京和四川涼山分步實施,任彝寨建設民俗顧問。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子網建設可行性分析報告2002~2005》(論證方案執筆人與演示人),2002年10月~2003年1月,獲院屬第二批子網開發重點推廣單位第2名。

  3) “Preserving the Diversity of Oral Epics: In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A FIELD STUDY PROJECT PROPOSAL TO UNESCO, August 2002. (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田野研究提案:《中國西部開發與口頭史詩多樣性的保護》,英文寫作,2002年8月)

  4)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Endangered Ethnic Verbal Art in China: In the Era of Go-west,”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ROPOSAL TO UNESCO,August 2002. (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國際會議提案:《中國西部開發中的文化保護與瀕危的少數民族口頭藝術》,英文寫作,2002年8月)。

  5)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dentity of Ethnic Groups in West China and Beyond: How to Protect Oral Tradit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A SURVEY PROPOSAL TO UNESCO, approved in August 2003. (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田野調查提案:《中國西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認同:怎樣保護沿絲綢之路的口頭傳統》,英文寫作,2003年8月同時獲得Unesco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的項目資助)。

  6) 《中國民俗學會網絡建設結構性框架建議報告》,北京:2003年7月完成,2003年9月起應用於北京泰達訊通有限公司的實際建網運作中。

  五、重點項目承擔

  1)2004~2007中國社會科學院A類項目【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的人類學田野研究】(集體項目,主持人:翁乃群)

  2) 2003~2005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絡中心重大項目【民族文學研究所子網建設】(集體項目負責人)

  3) 2002~2003中國社會科學院十五重大課題【少數民族口頭文學叢編:諾蘇克智譯注】;

  4) 2002~2005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級重點項目【口承與書寫──彝族史詩與族群敘事傳統】;

  5) 2002~2005中國社會科學院A類重大項目【中國史詩類型學】(集體項目);

  6) 2003~2005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工程”【中國史詩】(集體項目);

  7) 1996~1999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儀式與文學──彝族經籍史詩研究】;

  8) 1995~1997國家九五重點項目及重點圖書《中華文學通史》(集體項目);

  9) 1991~1993國家青年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彝語支民族經籍文學研究】(集體項目)

  六、國外訪學研修

  1) 1999年8月在芬蘭土爾庫大學參加第五屆世界民俗學者暑期國際培訓(FFSS99),在史詩工作站(Epic Workshop)研修,結業報告為《中國彝族口頭傳統與史詩的文本性與口承性》。導師:John M. Foly教授、Lauri Harvilahti教授。

  2) 2000年1月27日至3月31日與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 Stevan Harrell(郝瑞)教授進行合作研究,參加在華盛頓大學博爾克自然史文化博物館主辦的〖高山圖式──中國彝族諾蘇文化之傳承〗(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專題展覽(2000年3月~9月)的相關學術活動,3月16日在西雅圖人文科學論壇(博爾克博物館系列講座)發表了題為《彝族諾蘇女性文學與文化傳統》的學術報告;其間還應邀到惠特曼學院開設了兩次講座。

  3) 2000年9月至2002年1月在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學,身份為訪問博士研究生(Visiting Fellow),選修相關課程13門,完成博士學位論文階段性研究報告A Folkloristic Perspective on Epic Tradition of the Yi: Thick Corpus Between Textuality and Orality。《彝族史詩傳統的民俗學觀照──文本性與口頭性》),修課導師:Gregory Nagy教授。在此期間在哈佛大學校內外共開設了9次講座,參加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舉辦了一個展覽,主持了一次國際彝學工作會。

  七、學術資助獲得與學術活動

  1) 2001年7月獲美國民俗學會(AFS)"國際學者旅行資助",前往阿拉斯加參加美國民俗學會2001年會"知識中的夥伴"(Partners in Knowledge),參加"表演的詩學:諺語、演説術、詩歌與音樂"專題組的討論,並作了題為《走近本土口頭傳統:文類的替換》(Approaching Indigenous Oral Traditions: A Perspective of Substitution in Genre)的小組發言。

  2) 2001年5月本人與中央民族大學巴莫阿依博士、潘蛟博士共同策劃的"國際彝學工作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Yi Studies--The Fate of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Age of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Yi --)獲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學術顧問委員會特別資助",項目於是年11月9~11日在哈佛大學實施。

  3) 2001年4月本人與巴莫阿依博士共同策劃的"彝族傳統儀式生活展"(Chanting Echoes),獲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特別項目資助,展覽於是年5月至7月在該中心展出。

  4) 2001年3月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人文學院特別資助,前往該大學參加國際跨學科討論會The Interdisciplinary Symposium- Beyond Peony Pavilion: Performance, Ethnicity and Cultural Processes in China (PPEC)-,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Apri28-29, 2001)。

  5) 1999-2000年,本人主持的巴莫姊妹彝學小組為組織、策劃于2000年9月在雲南石林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彝學討論會",從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獲得民族文化研究基金的資助。

  6) 1997-2000年,本人設計並論證的個人研究課題"儀式與文學──彝族經籍史詩研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青年重點項目的資助。

  7) 1999年8月,獲芬蘭外交部國際學術合作發展基金的資助,前往芬蘭土爾庫大學參加第五屆世界民俗學者暑期國際培訓(FFSS99)暨"《卡勒瓦拉》與世界史詩傳統的國際學術討論會"。

  8) 1999年7月,獲中國作家協會與台灣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的資助,前往台北參加"兩岸女性詩歌學術研討會"。

  9) 1998年6月,獲德國學術研究基金會的資助,前往德國特裏爾大學參加第二屆國際彝學討論會。

  10) 1998年春季,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所級重點項目基金的資助,前往四川涼山彝區進行田野作業。

  11) 1997年冬季,巴莫姊妹彝學小組獲四川省涼山州人民政府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專項資助。

  12) 1997年,本人的學術專著《鷹靈與詩魂──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一書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基金的資助。

  13) 1990-1993年,本人與同事白庚勝一道設計並論證的"彝語支民族經籍文學研究"獲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的資助。

  八、學術榮譽獲得:

  1)論文 “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 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2003年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 1998年《"詩魂説"與"三魂説"》(論文)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頒發的"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論文佳作獎"。

  3) 1998年《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範疇與命題的基本模式》(論文)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青年學術成果評獎"一等獎。

  4) 1997年3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5) 1991年,本人參加編著的《彝族文化史》獲北京市優秀科學成果一等獎。

  九、科研成果

  已出版一部個人學術專著《鷹靈與詩魂━━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2000),一部圖文田野研究報告《神圖與鬼板:大涼山彝族祝咒文學與宗教造型藝術之考察》(2004),多部學術合著,發表了八十余篇學術論文、文章及關聯成果(詳見下表)。

  一 專著、合著、編著:

  1. 圖文田野研究報告《神圖與鬼板:大涼山彝族祝咒文學與宗教造型藝術之考察》(西部田野叢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 關紀新主編:《中國少數民族俗文學》,與余志川合寫西南少數民族部分,第125~208頁。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

  3. 與康麗合編:《謠俗蠡測──鐘敬文民俗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 個人專著 :《鷹靈與詩魂——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5. Coauthored with Stevan Harrell and Ma Erzi. 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5/8 Chapters, pp10-30, 37-50, 58-64.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高山圖式:中國彝族諾蘇文化之傳承》,與郝瑞、馬爾子合著, 本人承擔八章中的五章, 第10~30, 37~50, 58~64頁。西雅圖倫敦:華盛頓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6. 關紀新主編:《中華史詩咏史詩本事》,承擔彝族、哈尼族部分,第1197~1218, 1228~1233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7. 張炯、樊駿、鄧紹基主編:《中華文學通史》,本人撰寫<古代文學編>1—4卷中的彝族、納西族和傣族的古代經籍文學章節,共計19.1萬字。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8. 李德洙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承擔<彝族文化史>相關章節,第299~452頁。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9. 巴莫姊妹彝學小組編著:《彝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

  10. 馬學良主編:《彝族文化史》,本人承擔民俗與藝術章節,第299~452,585~650頁,約11.4萬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 莫福山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古籍舉要》,與巴莫阿依合寫彝族文學古籍部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二 田野研究報告

  12. “儀式與季節:春季反咒秋季轉咒冬季招魂──彝族義諾地區巫術儀式與年中行事之民俗學考察”,《涼山民族研究》總第12期,2002年刊,第70~85頁。實際出版時間2003年5月。

  13. “‘吉爾’考——涼山彝族靈物崇拜綜觀”,《民族藝術》,總第60期,2000(3)。

  14. “神圖鬼板儀禮象徵文化傳承──涼山彝族における鬼靈信仰と巫術符咒の考察”(日文)。載佐野賢治主編:《西南中國の民俗文化研究》,第510-540頁。東京:勉誠出版,1999年2月第一版。

  15. “言葉の魔力──涼山彝族祝咒經詩の語義指歸”(日文),日本築波大學比較民俗研究會編:《比較民俗學研究》,總第13期,1996(3),第205~217頁。

  16. “畬族‘學師’儀式初探──兼論成年禮功能意義的衍變” (中文,含日文提要),《中國江南の民俗文化》,第121~141頁。千葉: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1992。

  三 論文、文章:

  17. “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以諾蘇彝族的口頭論辯和史詩傳統為例”, 《文學評論》,2004:1,第147~155頁。

  18. “西南少數民族的喪俗歌調”,《殯葬視野》,2004:1, 第14~39頁。

  19. “民間敘事傳統格式化’之批評──以彝族史詩《勒俄特依》的“文本迻錄”為例(中),《民族藝術》2004:1, 第23~32頁。

  20. 口頭傳統書寫文化電子傳媒──兼談文化多樣性討論中的民俗學視界”,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辦,澳門出版社出版:《民俗學刊》總第5期,2003年11月,第40~56頁。

  21. “‘民間敘事傳統格式化’之批評──以彝族史詩《勒俄特依》的“文本迻錄”為例(上),《民族藝術》2003:4,第52~58頁。

  22. “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讀書》2003:10,第10~16頁。

  23. “構思高山圖式”,《民族藝術》總第71期,2003:2,第92~102頁。

  24. “火葬化虎送靈歸祖──彝族葬式溯源”,《殯葬視野》總第3期,2003(3),第7~11頁。

  25. “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 In the Journal of Oral Tradition, Vol. 16/2, 2000. Bloomington: Slavica Publishers, Inc. Indiana University,US. (英文寫作:“諾蘇彝族的述源敘事:畢摩祝咒敘事長詩的個案研究”,美國:布魯明頓,《口頭傳統》總第16/2期,2001:2,第453~479頁,實際出版時間2003年2月)。

  26. “知識中的夥伴:美國民俗學會’2001年會綜述”,《民俗研究》,總61期,2002(3)。

  27. “敘事與抒情:彝詩體例部類總論”,四川省彝學會編:《四川彝學研究》(第一集),第335~356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8. “Conceptualizing Mountain Patterns, ”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Ethnicity, vol.2, 1:104-113. Oxfordshire, UK. March 2001(“構思高山圖式”,《亞洲族群》,總第2號,2001(1),第104~113頁,Stevan Harrell 譯)。

  29. “詩歌生成發展論與古代歌場制度——彝族經籍詩學研究”,《彝族文化》,1999:2。

  30. “傾聽一種聲音──中國少數民族女性詩歌的文化語境”,《兩岸女性詩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2頁。台北:詩藝文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31. “反觀早期法國學者對彝族傳統文學的調查與評述”,《雲南文史叢刊》,總第55期,1998(4),第13~19頁。

  32. “畫骨傳統與文化淵流──彝族畢摩巫祭造型藝術探源”,《民族藝術》,總52期,1998(3),第136~151頁。

  33. “巫術咒儀與鬼板符畫──涼山彝族鬼靈信仰與巫祭造型考察”,《民族藝術》,總51期,1998(2),第102~121頁。

  34. “神圖巫符與儀式象徵──大涼山彝族畢摩繪畫中的神話原型”,《民族藝術》,總第50期,1998(1),第117~133頁。

  35. “涼山義諾彝族の季節儀禮とその祭日化への方向”,《日中文化研究》,總第13期。東京:勉誠社,1998(3),第47~59頁。

  36. “水的民族──傣族文化源流之回觀”,《中華兒女》(海外版),總第64期,1998(3),第43~48頁。

  37. “黑虎的後裔──彝族歷史文化源流”,《中華兒女》(海外版),總第62期,1998(1),第40~46頁。

  38. “彝語詩律論概説”,《彝族文史研究》,1998(1)。

  39. “彝族詩論‘詩魂説’的文化探源”,《民族文學研究》,總第67期,1998(1),第83~87頁。

  40. “從鬼板看鬼魅的群像——彝族鬼靈信仰考察”,《中華日報藝文副刊》,1998年3月13日。

  41. “咒儀與咒經——彝族祝咒經詩”,《中華日報藝文副刊》1998年5月27日。

  42. “神圖——畢摩繪畫中的神話”,《中華日報藝文副刊》,1998年7月11日。

  43.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學術流變”,《貴州社會科學》,總第151期,1998(1),第80~87頁;《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 1998(4)轉載,第306~313頁。

  44. “彝族三段詩及其文化底蘊”,《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討論會論文集》,第271-303頁。台北:歷史文學學會出版,1998年3 月第一版。

  45. “彝族經籍文學研究論”,《中國彝學》(第一集),第229~243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46. “‘詩魂説’與‘三魂説’”,《民族文學研究》,總第66期,1997(4),第59-64頁。

  47. “從夢鼓到祭歌──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的民俗文化價值”,《亞細亞民俗文化研究》(第一集),第481~498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48.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體系中的詩歌本體論初探”,《彝族文史研究》,1997(2),第38~48頁。

  49. “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初探”,《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總第19期,1997(3), 第64~69頁。

  50. “論彝族三段詩的體制特徵”,《中華日報藝文副刊》1997年8月23日。

  51. “彝詩體例論”,《貴州社會科學》,總145期,1997(1),第74~82頁。

  52. “走近鬼魅——彝族鬼話”,《中華日報藝文副刊》1997年2月5日。

  53. “以詩論詩──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整體表徵”,《彝族文學報》,1996年2月15日第一版。

  54.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體系中的詩體論説”,《民族文學研究》,總第60期,1996 (2),第69~74頁。

  55. “試論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立象取比特徵”,《貴州民族研究》,總第68期,1996 (4),第86~100頁。

  56. “彝族古代詩學範疇舉隅與命題闡説”(上),《彝族文化》1996年刊,第151~160頁。

  57. “彝族古代詩學範疇舉隅與命題闡説”(中),《彝族文化》1997:1,第57~62頁。

  58. “彝族古代詩學範疇舉隅與命題闡説”(下),《彝族文化》1997:2,第49~53頁。

  59.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範疇與命題的基本模式”,四川省彝學會編:《中華彝學》,《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特輯)。

  60. “彝族祝咒經詩《紫孜妮楂》的巫化敘事風格”,《民間文學論壇》,總第13期,1996(3),第18~22頁。

  61. “儀式與彝經祭祀詩文體結構初論”,《彝族文史研究》,1995(1),第54~57頁。

  62. 與苑利合寫:“世界民俗學發展動態(會議綜述)”,《民族文學研究》,總第57期,1995(3),第53~59頁。

  63. “黑色的潛流──沙馬德清詩歌意象色彩及其文化基質”,《涼山文學》,總第89期,1994(2),第61~64頁。

  64. “彝經祭祀詩語音層的審美效果”,《彝族文史研究》,1993 (2),第27~36頁。

  65. “彝經祭祀詩語象層的詩境深化”,《彝族文化》(年刊),1991,第215~223頁。

  66. “彝經祭祀詩內涵類析”,《涼山文學》,總74期,1991(4),第37~44頁。

  6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e of the Yi Nationality.” Nexus, Spring 1989,“彝族文化面面觀”,《橋》1989春季版,英文。

  68. “Salaluo: the Adolescent Initiation Ritual ‘Changing-skirt’ for Nuosu Maiden.” Nexus, Spring 1989. “沙拉洛——涼山彝族諾蘇少女的成年禮芻議”,《橋》,1989春季版,英文。

  69. “The Descendants of Black Tiger: Yi’s Tradition of Upholding Black.” Nexus, Autumn 1989.“黑虎的子裔——彝族尚黑傳統溯源”,《橋》,1989秋季版,英文。

  70. “論彝經祭祀詩的文學接受”,《民族文學研究》,1989:1;後輯入左玉堂、陶學良主編:《畢摩文化論》,第612~623頁。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71. 與馬學良合寫:“略論少數民族文學的影響研究”,《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1。

  72. “從彝族民間文學看彝族人民的審美觀”, 《彝族文化研究文集》,第235~249頁。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

  四 國內外會議發表:

  73. “口頭傳統書寫文化電子傳媒──兼談文化多樣性討論中的民俗學視界》”,北京:《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與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聯合主辦, 2003年10月24~26日。

  74. “在口承傳統與書寫文化之間的史詩演述人”,新疆石河子:《民族文化與西部開發》學術研討會,2003年9月29~10月4日。

  75. “‘民間敘事傳統格式化’之批評”,北京:《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民間文化》學術討論會,2003年7月16~18日。

  76. Approaching Southern Epic Traditions: Hero Zhyge Alu and Yi Narratives, The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pic Studies: Hero, Heroic Epic, and Oral Poetics, October 8-9, 2002. Beijing, China. (“探尋南方史詩傳統:英雄支格阿魯與彝族族群敘事”,第二屆國際史詩工作研討會:英雄、英雄傳統與比較口頭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2002年10月8~9日。)

  77. “Narratives of Origination in Nuosu Traditions”, presented at The Interdisciplinary Symposium --Beyond Peony Pavilion: Performance, Ethnicity and Cultural Processes in China (PPEC)--,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OSU), Apri28-29, 2001.(“諾蘇文學傳統中的述源敘事”,國際跨學科討論會:超越牡丹亭──中國的表演族群性文化進程。美國哥倫布斯:俄亥俄州立大學,2001年4月28~29日。)

  78. “Approaching Indigenous Oral Traditions: A Perspective of Substitution in Genre,” presented at Partnership in Knowledge: AFS Annual Meeting 2001, Anchorage, AK October 17-21, 2001. (“走近本土口頭傳統:文類的替換”,美國民俗學會’2001年會:知識中的夥伴(表演的詩學:諺語、演説術、詩歌與音樂專題討論組)。美國安克雷奇:阿拉斯加希爾頓飯店,2001年10月17~21日。)

  79. “彝族三段詩及其文化底蘊”,承德:“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討論會”發表,1997年8月23~28日;

  80.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研究方法”,西昌:首屆全國彝學聯會發表,1997年8月4~6日,西昌:西昌師範專科學校學術報告廳。

  81. “Spirit-picture in Charm-Drawings in Nuosu Society: Ritual, Myth, and Symbol.” Paper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i-Studies: Processes of Social Change, Rising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ity among the Yi Nationality in China.,offprint copy, Center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Studies. Trier: Trier University. (英文寫作,“儀式神話象徵:諾蘇彝族社會中的神圖與巫符”,第二屆國際彝學研討會:社會變遷的進程,民族認同的興起與中國彝族的族群性,德國特裏爾:特裏爾大學東亞與太平洋研究中心,1996年6月。)

  五 訪談、譯文及其它:

  82. [美]哈夫洛克:“口承─書寫等式:一個現代心智的程式”(譯文),《民俗研究》2003:4

  83. “南方史詩傳統與中國史詩學建設:鐘敬文先生訪談錄”,訪談地點:北京西下莊,訪談時間:1998年8月5~6日。《中國〈格薩爾〉》(第一集),第74~79頁。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

  84. [美]巴瑞托爾肯:“美洲本土傳統(北方)”,《民族文學研究》,總第79期,2000(增刊),第49~57頁。

  85. That's Yi: An Ethnographical Exploration into Nuosu Native Culture in the Cold Mountain. Hong Kong: That's Interactive Limited. (English-Chinese multi media CD,《That’s Yi——大涼山彝族文化探幽》,電子圖書(CD),香港:特藝公司,中英文多媒體電子版)。

  86. 《中國少數民族民俗大辭典》,彝族民俗部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87. 《口頭傳統研究通訊》,2003年9月第一期。負責版式設計,與高荷紅合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口頭傳統研究中心內刊。

  六 待出版

  88. “生與死的高歌──彝族古代歌場制度與喪葬祭祀經詩的集成”, 《殯葬視野》,2004:2

  89. “‘邊界寫作’:在多重復調的精神對話中‘永遠遷徙’”(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9月)

  90. “克智與勒俄:口頭論辯中的史詩演述”,《涼山民族研究》(2003年刊)

  七 研究生教案與教學讀物

  91. 《西南少數民族口承文學通覽》,計56萬字。

  92. 與郎櫻合著:《中國史詩:文本與敘事》,本人承擔南方史詩部分,計15萬字。

  八 博士學位論文簡介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