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包作成大産業


    農家婦女馬秀榮就通過組織香包的集約化生産,帶動了大家共同致富,她自己每年的收入也超過了三萬元。荷包俗稱香包,在民間流傳甚廣,在慶陽地區農家婦女幾乎人人會做,尤其每年端午節,農家做香包、戴香包已成風俗。走進馬秀榮的家,看見三個婦女圍坐桌旁,正在趕制香包,馬秀榮告訴記者,慶陽香包集中代表了垅東刺繡的風貌,以構思奇特大膽,工藝精湛考究,色彩艷麗,寓意豐富,風格樸實著稱,但前幾年卻一直停留在民間的裝飾和佩戴上,這種具有濃厚民間藝術價值的傳統商品並不為外界了解。

    馬秀榮:"那時還不知道這個能賣錢,都是做下自己戴的,做得越多,我就想起拿到市場上看有人要麼?一看還有人買,我才做大件的。"

    從92年開始,馬秀榮將小香包擺上了街頭,走進市場,成為傳遞慶陽曆史文化,鄉土風情的文化商品,使這種本來是民間用來佩戴、裝飾和相互贈送的小香包變成了農民致富的大錢包,目前慶陽地區從事香包生産的人已達50多萬人。

    陽地區行署專員王義:"我們有250萬人口,其中大部分人家都會搞刺繡,是一個千家萬戶,千軍萬馬的大産業。"

    看到香包近幾年能賣錢,很多農民在農忙的時候搞生産,閒的時候在家裏做香包,小香包在慶陽建成了一個大産業,目前僅馬秀榮所在村子就有三十多戶人家在進行香包生産,農民戶均收入達500多元。

    慶陽地區行署專員王義:"群眾自發的銷售啟發了地委、行署,地委、行署順應群眾的意願,把這個事做大,現在一年的銷售起碼有幾百萬、上千萬,但是我們要做到上億元"

    慶陽素有垅東糧倉之稱,但近幾年通過開發傳統文化産業,使在民間流傳甚廣的小香包變成了大産業,目前慶陽地區每年製作並投入市場的香包達100萬件,年産值超過了2000萬元,産品在美國、日本、加拿大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上暢銷。(穆瑞 關義 劉賢霞)


責編:楓聆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