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新農村
人物
故土情深
  在南方農村,人們習慣於把靠近水源的土地稱為田。把遠離水源的荒山禿嶺稱為地。這幾年,隨著村裏人紛紛出外打工,種地的人少了,荒山禿嶺越來越多了。1992年,已經離開家鄉15年的趙發所卻揣著500多萬元的資金回到了家鄉,把目光盯在了這成千上萬畝的荒地上。
  趙發所的家在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大曹村,1977年,年僅16歲的趙發所便由於家境貧困而綴學,在他的記憶中對家鄉最深的印象就是貧困。如今的大曹村依然不算富裕,村子裏至今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田和靠外出打工。
  趙發所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1978年,便離開家鄉來到了武漢,在茫茫人海中他找不到一張熟悉的面孔。他只能住1元錢一天的浴池旅館,一日三餐只能吃兩毛錢一碗的湯麵,而他肩上卻要挑著百十斤的擔子走街串巷地叫賣,從賣地瓜到賣水果,從為別人打工一直到當水果行的經理,雖然收入慢慢地多了起來,可在那個吃飯還要靠糧票的計劃經濟時代,經商卻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職業,城裏人更是看不起他這位20多歲的農村孩子。趙發所更因為自己是一個農村的孩子而自卑,當時,他是那麼渴望成為一個城市人。
  趙發所淘到的第一桶金子是在1984年,那時國家在繼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之後,剛剛開始鼓勵發展個體經濟,趙發所便在武漢成立了第一家個體水果行,他憑著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積累下來的經驗,把水果行的生意做得十分紅火。找到了從未有過的自信。
  雖然當初妻子的家人反對,但趙發所還是把投資帶回了家鄉,並在這裡建起了6000畝的果木莊園。有著“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是我國著名的水平集散地,同時這裡的氣候也與北方大部分地區有15到30天的季節差。正是看準了這一點,趙發所將他六千畝的果園全部種上了早熟品種的水果。
  經過專家和市場論證,趙發所專門成立了謙森島莊園有限責任公司,並逐漸地向市場連基地的産業化方向發展。公司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好。
  從農村到城市,使當年那個貧窮的孩子成為了百萬富翁;從城市到農村,趙發所也為家鄉帶來了資金、市場和技術。2001年3月18日,黃陂區委區政府下發文件,決定將大曹、楊集、毛店三個行政村委託給謙森島莊園有限責任公司管理,同時認命趙發所為黨委書記。趙發所説,自己富裕了,他還要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
  從貧窮到富裕,從自悲到自信,23年的拼搏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我們為趙發所的成功感到高興。在這位農民出身的企業家身上,我們能看到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影子。今天經濟的發展環境比過去要好得多,趙發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廣闊。(張志民 張磊)
相關鏈結
善抓機遇的女村官——盧定華(2001.2.23)
會經營的場長——程宗明(2001.2.22)
單手撐起一片藍天 —— 黃天南(2001.2.15)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