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新農村
人物
尋找輝煌
    鄉鎮企業選對了發展項目,同樣能夠少走彎路。山東濱州裕華集團董事長姜玉華創辦鄉鎮企業已經有10多年,生意一直做的很大,但他也是經過反復的嘗試摸索,才選定了現在理想中的發展項目。在這方面姜玉華的體會相當深。
    從1984年就開始創辦鄉鎮企業的姜玉華,多年來一直在找項目,他曾選擇過20多個發展項目,但總覺得都不理想。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姜玉華發現了一個産品,他一下感到自己終於找到了一個理想的項目,並下決心去開發。
    深秋時分,又到了冬棗的成熟收穫季節。在山東濱州,許多農民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冬棗一顆一顆摘下來,再送往裕華集團設在濱州鄉村中的幾十個冬棗收購點。儘管許多人每次交售的數量不算多,但看得出這些冬棗在他們的心目中所佔的分量並不輕。
    由於裕華集團這幾年介入冬棗産業,敞開收購農民的冬棗,以前沒被注意的冬棗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一斤10元左右的收購價又讓農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種植冬棗是一條高效可靠的生財之路。這幾年,裕華集團的收購量一直佔到濱州冬棗總産量的一半以上。一些嘗到甜頭的農民對姜玉華充滿了感激之情,而對姜玉華來説,認識和開發冬棗也讓他感到幸運。
    從84年就開始創辦鄉鎮企業的姜玉華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好項目。他曾先後開過汽修廠,搞過酒業公司,衝擊過建材裝飾難關等等。在一次次選擇中,姜玉華帶領大夥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了一個資産達5.4億元的鄉鎮企業集團。不過,對於過去所選的眾多發展項目,姜玉華總感到它們都缺乏競爭力,難以持久。而自從認識了冬棗,姜玉華立即就認定這是自己期待已久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想項目。
    從1997年開始,姜玉華搞起了冬棗開發。他實在沒想到自己最後選擇的理想項目原來早已潛藏在身邊。其實,濱州産冬棗已有多年的歷史,冬棗顧名思議就是臨近冬季才成熟的棗。由於生長期長,積累時間長,品質比其它棗好許多。加上濱州特定的土壤、氣候條件,更使這裡的冬棗形成了皮薄肉嫩、酥脆香甜的特點,在我國720多個棗品中屬於上品。不過,要想種植冬棗也有個非常不利的因素。
    一般的冬棗在常溫下只有5—7天的保鮮期,由於難於保鮮,濱州冬棗栽種的數量極少,多年間就連許多濱州人都沒吃過,不少人甚至沒聽説過這種棗。不過,看到冬棗的質量優勢,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姜玉華還是下決心開發冬棗。
    熟悉姜玉華的人都説他是個富有闖勁的人。多年的經營生涯也使姜玉華深信只有闖才會出路子。從一開始搞冬棗開發,姜玉華就放開膽子,確立了全方位出擊冬棗的種植、收購、保鮮及銷售的發展戰略。在姜玉華看來,好産品不愁市場銷路。收購農民的冬棗再銷到全國各地去,既可以擴大影響,帶動冬棗的發展,也能為企業贏得效益。而要銷好棗,首先得解決冬棗的保鮮問題。為此,姜玉華直接上北京,邀請到中國農大、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一些知名專家進行聯合攻關。
    經過三年多艱苦的努力,裕華集團終於在冬棗的保鮮技術上取得了可喜成績。現在,這裡對冬棗的保鮮已能達到120天以上,商品率超過90%,位居國內同類開發領先水平。其中速凍保鮮技術、低溫銷售技術還屬國內首創。
    投入5000多萬元將萬畝鹽鹼地治理成良田種植冬棗是姜玉華搞冬棗開發的又一大舉措。姜玉華説,投入鉅資搞大規模的開發種植,一個意圖就是想建立自己的産品基地,求得規模效益。他們已經測算過,待到挂果期,只用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可收回他們在冬棗開發中的9000多萬元投資。
    不過,按照姜玉華的想法,開發鹽鹼地種植冬棗,最主要的還是想建立一個科研示範基地。正如他所估計的,冬棗在市場上的銷路相當好。濱州這幾年發展起來的20多萬畝種植量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而新興的冬棗産業又面臨著很多問題。他想通過在這萬畝地上的探索,找出更好的種植開發路子來,繼而予以推廣。姜玉華覺得,只有帶動更多的農民種植好冬棗,他所期盼的企業輝煌點才會越來越近。(師曉嵐)
相關鏈結
善抓機遇的女村官——盧定華(2001.2.23)
會經營的場長——程宗明(2001.2.22)
單手撐起一片藍天 —— 黃天南(2001.2.15)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