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新農村
人物
棗專家追夢(2001.9.3)
    河北滄州,有一位共産黨員在默默地工作著,他就是河北省農科院研究員楊豐年。為了自己的追求,楊老師放棄城裏舒適的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下,一幹就是20多年。
    楊老師原名是楊鳳年,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那天,改名楊豐年,立志讓棗區的人們年年豐收,儘快富裕起來。為了這一目標,剛剛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又一頭鑽到了棗林。有人説,楊老師一生接觸最多的是棗樹,交往最密切的是棗農。
    楊老師的家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但24年來,每年從3、4月份棗樹發芽到10月中旬老百姓把棗換成錢,多半年的時間他都是在滄州度過的。1994年,為了照顧楊老師,妻子申請調入他的課題組,幫他接電話、答問題。
    楊豐年堅持了多年的每週一次電視講座,早已讓滄州人形成了收視習慣。他是滄州人心目中的大明星,這話一點都不過分。
    聽説楊老師出門早,記者特意早早趕到他家,但是見到的卻是他的妻子。楊老師白天幾乎不在家。楊老師説,既然住在這裡,就要當好群眾的參謀,所以有時候晚上12點都回不了家。就是這樣,這一帶的棗樹管理水平提高了很多。農民離不了他,他和妻子也離不了農民。
    每天,棗農們都像球迷追球星一樣圍著楊老師。他是棗農最尊敬的人,棗農對他有説不盡的感激。
    棗農説,楊老師一點架子也沒有,説話和氣,大人小孩都知道他。孟街鄉還有個順口溜:“要花錢,找楊豐年”,楊豐年成了他們的財神爺。
    1996年,大章村發大水。洪水還沒退,楊老師就趟著齊腰深的水來到了大章村。武警戰士告訴他不能下地;他説自己得對那片棗樹負責。那年,大章村的棗樹因為楊老師趟水送藥而得到了解救,基本上沒有減産。
    1999年,獻縣的8、9個鄉鎮遭受了這個地區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棗粉蚧害。為了摸清蟲子活動的規律,楊老師從晚上8點就趴在樹上觀察,一直到深夜,終於找到了最佳防治方法。
    一樁樁、一件件感人的事兒,人們都記在心裏。
    滄州有300多萬畝棗樹,面積和産量都位居全國地市級的首位。幾十年來,楊老師曾經有過幾次工作變動,但他一天都沒有停止過對棗樹的研究,一直沒有離開滄州。
    今年60歲的楊老師就要退休了,但他還是象往常一樣認真安排好每天的工作。現在,除了完成最後一個研究課題,楊老師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向棗農傳授棗樹管理技術上。
    按常理,楊老師有這麼好的技術,完全可以為自己創收,但他的經濟來源只有工資和國務院的特殊津貼。他説兒女們都有工作,要太多的錢也沒用。所以,楊老師不但講課免費,就連每年幾千塊錢的資料費也是用自己的稿費支付。到各村講課的路費由村裏報銷,楊老師捨不得坐好車,每次不是坐摩托車就是坐三輪車。為了給村裏節省一兩塊錢,他還常常跟車主討價還價。
    象歌星趕場一樣,楊老師一般每天要走2、3個村子,白天現場指導,晚上還要講到11、12點鐘。
    從事棗樹研究這麼多年,楊老師成功地完成了許多課題,在棗林中寫出了大量的論文,有些被編入大學教材,向全國推廣。他説,是滄州大地哺育他成長,他和滄州的棗農情同魚水。
    臨近退休,楊老師跟老伴商量,退休以後要在滄州這塊土地上繼續發揮餘熱,把自己的知識變成農民豐收的一種技能,使更多的農民提高果樹管理技術,儘快地發家致富。(陸秀麗)
相關鏈結
善抓機遇的女村官——盧定華(2001.2.23)
會經營的場長——程宗明(2001.2.22)
單手撐起一片藍天 —— 黃天南(2001.2.15)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