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新農村
人物
“奉獻”之四:劉永昶掀起食用菌産業革命(2001.7.3)

    作為塑料袋地栽木耳技術的發明人,劉永昶經常接待一批又一批的來訪者。今年1月,在他的主持下,黑木耳液體菌種和食用菌液體菌種培養器的研究獲得了成功,這是我國食用菌菌種生産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

    大約1600多年前,人們在森林中發現了黑木耳。由於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林區的人們自古就有採摘黑木耳的習慣,但從不人工種植。20世紀50年代,人們發明了人工木段栽培黑木耳的方法。用來栽培黑木耳的木段,在林區一般要10-15年才能長成,只有樹下部最直的一段能栽培黑木耳,上面的全都不能用。種上菌,出三四茬黑木耳後,整個木段就不能用了,而1立方米木材只能出10斤左右的木耳。這種方法雖然提高了黑木耳的産量,卻浪費了我國大量寶貴的森林資源。

    從1980年開始,劉永昶開始對人工栽培黑木耳的新方法進行研究。劉永昶的家在遼寧省建昌縣,由於貧困,20世紀70年代他孤身一人來到黑龍江。在黑龍江林區,他看到當地人靠大量砍伐木材栽培黑木耳,換來的卻是微薄的收入。於是,只有高中畢業的劉永昶開始用木屑秸稈做原料,採用挂袋和地栽的方法研究木耳新的栽培方法。他每年要栽培十幾萬袋的黑木耳,但歷時5年都沒有成功,最後還是一株扔在野外廢棄的培養基上長出的木耳打開了他的思路。

    如今,黑木耳傳統的木段式栽培方法正在逐步地被地栽方法所取代。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每畝地的産量就可以為國家節約700多立方米的木材,同時,這一方法還把黑木耳的栽培從大森林搬到了田間地頭,1994年被國家科技部作為重點項目向全國推廣,國外媒體稱讚劉永昶為“中國菌王”。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栽培黑木耳國家,世界上98%的黑木耳來自我國,而我國已經有近一半的産量是採用劉永昶發明的技術生産出來的。目前,全國累計栽培面積已達8萬多畝,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劉永昶——一個地道的農民,用科技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同時為全國更多的農民帶來了實惠。

    如今,劉永昶開發的液體菌種和液體菌種培養器,已經通過了朝陽市有關部門的技術鑒定,正在申請省級和國家級的專家進行鑒定。液體菌種的生産具有科技含量高、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目前只有發達國家在使用這項技術。由於工藝複雜,設備投資大,我國又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所以一直阻礙著我國液體菌種的發展。液體菌種的成功開發將使我國整個的食用菌産業進一步升級。

    現在國外有些市場對食用菌的需求是按年計算的,有些外國客商需要保證市場上能夠天天供應,而我國食用菌是季節生産,生産能力、生産條件、生産技術不能和國際接軌,食用菌的生長週期長,失去了很多市場。使用液體菌種和液體菌種培養器,使食用菌的生長週期縮短了,再加上一些設施和技術就能做到週年工廠化生産,從而把食用菌由野外自然栽培變成工業化栽培。

    今年5月,劉永昶又在大連註冊登記了大連全禾菌業有限責任公司,以朝陽市為基地,以大連為窗口,充分利用大連的人才優勢、地域優勢,讓我國的食用菌産品打入國際市場。劉永昶有著他自己的一套想法:食用菌的發展,一個是在生産上,栽培要到田間地頭,要回歸自然,因為大自然的空氣清新,而且農村第一線的勞動力便宜;另一個是科研、生産、加工、貿易必須到大城市,到國際大市場去。所以,他認為該下的要下去,該上的要上來,這樣才能把基層的工作做好,也才能把出口、加工、貿易、科研搞上去,才真正能實現産業的升級,實現産業的快速發展。(張志民)
相關鏈結
善抓機遇的女村官——盧定華(2001.2.23)
會經營的場長——程宗明(2001.2.22)
單手撐起一片藍天 —— 黃天南(2001.2.15)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