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新農村
人物
太行山下領路人——王發水(2002.10.16)

   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農民朋友就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搞多种經營增加收入。河南省林縣史家河村過去是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這幾年通過發展副業生産,開辦村辦企業,農民人均收入已經超過6000多元,成為太行山下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是誰領著史家河村走上了這條富裕的路子?還是讓我們先走進村子看一看。
   河南省林縣史家河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小康村,這裡農民人均收入已經超過6000多元,是太行山下一顆耀眼的明珠。昔日這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今天能有如此巨大的變遷,是因為在二十多年前,史家河村裏的一名共産黨員王發水,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帶領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結果。
   走進史家河村,映入眼簾的一排排整齊的二層小樓。家家都有摩托車,戶戶存款超萬元,是這裡農民生活的寫照。過去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今天過著衣食無憂、老有所養的幸福生活。
   正是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從此改變了史家河村貧困的面貌。1982年,王發水與其他幾個農民大膽提出承包村裏的副業隊。他們瞄準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主動開發試銷對路的産品。五年來,王發水幾乎跑遍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到1987年,機械廠的産值高達480萬元。按當時的承包規定,王發水和其他幾個承包人五年間應分得承包費182萬元。但是,王發水等人卻分文不動,全部上繳給集體。
   後來,王發水被史家河村的老百姓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更堅定了他帶領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念。從那時起,他們根據市場的變化,先後辦起過七個企業,工業總産值超過億元。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史家河集團生産曾一度低迷,産品庫存率增大,開工率僅有50%。
   在技術創新的同時,他們不斷引進人才,也開始了機制與管理的創新,拉開了史家河集團全面改革的序幕。
   王發水是八屆、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為了切實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職責,除了專門組織的巡視外,王書記總是在平時注意了解農村的發展情況,他常常一個人深入到周圍和一些偏僻的鄉村,直接到農民家裏進行調研。
   目前,史家河村工農業總産值已達3.8個億。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在村辦企業裏工作,同時還吸收外村農民3000多人。2001年,史家河村人均收入6000多元。1996年,江澤民總書記來到史家河村考察工作,對史家河村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儘管今天的史家河集團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作為領路人的黨委書記王發水,卻沒有一絲的鬆勁。他説,一定要按照江總書記提出的“與時俱進”的要求,搞好創新工作,這樣企業發展才有後勁。只有把村辦企業做大作強了,老百姓才有希望,農民才有出路。這是他作為一個黨委書記,感到壓力最大,信心最大的事情。
   編導:王偉民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