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新農村
人物
大漠在心(2002.9.2)

    8月26號到9月4號,南非約翰內斯堡正在舉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再生能力,現在已經超過了20%,與此同時,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加強,許許多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關愛環境,保護地球,在內蒙古巴林右旗的科爾沁沙漠中,我們的記者就認識了這麼一群熱心人。

    1999年,正當這群牧民搬遷的時候,一位叫苗玉坤的人進駐了沙漠。苗玉坤黑龍江省哈爾濱人,有二十多年地質工作經歷,已經退休,喜歡養花種草,苗玉坤不是沙漠的救星,他只是一個沙漠的志願者。他在巴林右旗巴彥爾燈蘇木租下十萬畝沙地,創辦了公益性環保組織:赤峰綠色沙漠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1999年植樹節,苗玉坤開始在沙漠中植樹種草,在他的行為的感召下,全國各地陸續有志願者來到巴林右旗科爾沁沙地參加植樹。苗玉坤説,個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他的行為就是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讓大家都來治理我們共有的家園。每年3月種樹季節,正是沙塵暴肆虐的時候。在當地的居民樓,雙層玻璃也擋不住沙子的進攻。在植樹現場,人根本就睜不開眼。但樹還是種下了許多,不過內蒙古連續三年的乾旱,讓存活下來的樹所剩無幾。沙漠研究所幾經搬遷,最後在巴彥爾燈蘇木找到了一所廢棄的小學。苗玉坤變賣家産,湊上了16萬元,把學校買了下來,在苗玉坤的小屋中,他給我們談起了他的想法。

    沙漠研究所在巴彥爾燈蘇木租下了十萬畝沙地,租期35年,租金一年一萬。研究所除了幾個固定的管理人員,就是接收一些短期的志願者,經費是苗所長和總工程師謝克掏腰包捐出的錢,再就是社會的捐助。經費不足是研究所的最大困難,在這種條件下,一切都因陋就簡。

    因為幾個月沒有吃肉,有一次所裏歡送志願者,上了八個菜,大家一搶而光,又上了八個菜,又全光了,最後把食堂的東西全吃沒了。

    有一回所裏的汽車外出,想到赤峰加便宜的油,結果在途中沒油了,叫天天不應,截車車不停,12月份的塞北零下30度的低溫,只好下車蹦跳。苗所長突然想到,把油管取直,就可以夠著剩油,這樣趕到了赤峰,為了每公升省5分錢,他們差點把命搭上。

    苗玉坤説他是犟種,犟表現在他的執著,他的苦撐上。食堂缺鹽就用淹鹹菜的鹽水炒菜,飯後的餐具就用這一盆水涮一下,冬天所有的人員都集中在一幢房子裏睡覺,集中供暖。香港某團體向所裏提供了46萬元資金,但苗玉坤把這筆錢給了牧民,讓牧民植樹。面對艱苦的生活,苗玉坤不僅在所裏和苗圃種植了花草,還種上了很多蔬菜、糧食、向日葵,養了豬、羊、兔,他把這叫做以所養所。

    沙漠研究所第一步打算在沙地上種上固沙的植物,第二步再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所裏苗圃今年就種植了多個樹種。除了種植外,還可以創收。

    沙漠研究所的志願者一種是短期參加植樹的大中學生,另一種是各地的農民朋友,他們一般在所裏勞動半年到一年。

    這位女士就是苗所長的妻子杜淑雲,苗玉坤到沙漠兩個月以後,她來到了丈夫身邊,苗玉坤當地質隊員的時候,杜淑雲已經習慣了動蕩的生活,現在雖然家居沙漠,但天天能跟丈夫在一起,也感到很幸福。

    杜淑雲是個文弱的女人,除了種樹,她還擔負了在所裏種菜和燒開水的工作,無怨無悔,一幅平靜的樣子。

    一邊是荒漠化嚴重,而另一邊是洪澇不斷。前段時間,很少有水災的歐洲也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地球上不斷增多的反常氣候一次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把環境放在心上,建設好我們美麗的家園。

    記者:劉正風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