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新農村
人物
忙忙活活蒜老闆(2002.8.28)

    説起我們身邊的變化,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感受,在山東省金鄉縣崔口村,這裡的農民講起自己家鄉的變化更是滔滔不絕。崔口村是一個只有700多人的小村莊,在一般的地圖上根本找不到,但每年卻吸引了國內外的許多客商到這裡做大蒜生意。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他們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村裏人給我們講的故事。

    這是我的家鄉山東省金鄉縣崔口村,眼下正是每年一次的大蒜購銷旺季,我們村的人一大早就去村外的大蒜批發市場忙活了,平日裏熱鬧的村莊此時格外安靜。

    和寂靜的村莊相比這裡可是另外一番場景,在這個長達10華里的大蒜交易市場裏,我們村的蒜老闆們一邊忙著從蒜農手裏收購大蒜。一邊裝車把加工好的大蒜發往外地。按他們的説法:“一年之計在於夏”,這個季節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忙碌的季節.

    他叫韓兆玉,是我們村的“蒜王”,你瞧,這些大蒜都是發往美國的,不過,這也沒啥牛的,現如今,我們村很多人都在跟外國人做生意

    説起做大蒜生意,不能不提我們村的冷庫,我們村能有今天,它的功勞可大了,過去賣蒜就幾個月的時間,現在不同了,有了冷庫,一年四季都可以做生意。

    怎麼樣,現如今我們農民什麼掙錢幹什麼,看到投資冷庫有錢賺,大家就紛紛上冷庫,不到兩年時間,全村就有冷庫27座了, 在當地形成了年冷藏能力6萬噸的冷庫群.

    秦老闆説起我們村總是這樣誇口,不過,也是事實,在全金鄉縣,要説大蒜營銷的龍頭老大,除了我們村,還真沒人敢坐這頭把交椅。不過,20多年前,我們村還是一個貧困的小村莊,全村700多畝耕地主要種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後來,村裏人開始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率先種起了大蒜,並在路邊擺起小蒜攤, 20年後的今天,這裡已從過去十幾處收購大蒜的小攤位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大蒜流通中心.

    有了市場,儲藏、加工、包裝等行業也蓬勃發展起來。1995年,村裏一些膽大的農戶開始湊錢投資建冷庫。

    秦玉興建冷庫投了170多萬元,這筆錢是他和另外兩人共同投的,現在在我們村,蒜老闆們集資入股共同建冷庫可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他們每人有不同的分工,各管一灘事,每人每月只拿400元的工資,剩餘賺的錢大家年底分紅。

    從種蒜到賣蒜,從小蒜攤到大市場,20多年間,家鄉的每一個變化,都讓村裏人既感到神奇又感到興奮。

    這是我們村的黨支部韓允其,説起這些年賣蒜的變化,他的感受最深。老韓説,他種了一輩子的大蒜,沒想到到了今天,賣蒜越來越有説道了. 這些年,我們的大蒜主要出口韓國 日本 美國,一年創匯達700多萬美元.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韓書記提出組建集團公司,這一提議,很快得到村裏人的響應。

    如果説當初幾戶農民聯合起來,解決的是一家一戶建冷庫資金短缺的難題,那麼今天,我們聯合,則是組建起了一隻龐大的聯合艦隊. 大家每年向集團公司交納一定數額的管理費,享受的是公司提供的免費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更重要的是,這種聯合還解決了我們一家一戶不願辦不能辦的事情.你瞧,這是我們投資500多萬元與山東農業大學聯合建起的高標準的農殘檢測室。老韓説,如果沒有組建集團,這樣的高檔設備,我們一輩子都不會有。

    今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韓允其也穿起白大褂,和大學生們站在一起,擺弄起這些瓶瓶罐罐。老韓説,小蒜能作大文章,現在時代不同了,賣蒜也講科學,只要我們村有了這東西,大蒜出口就沒啥問題。

    講科學,用科技,忙活的崔口村人今後的日子會變得越來越紅火。咱們也要多學學他們,多利用好的技術和管理,把咱們地方上的特色農副産品做出名堂來!

    記者:郝國華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