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新農村
人物
張教授的蠶桑情結(2002.8.21)

    農産品加工給農民帶來的實惠是多方面的,如果能和高科技搭上手,效果就更不一樣了。在浙江海寧,一個用來繅絲的蠶繭原來只值5分錢,現在到了一位教授的手裏,價格就提高了一百倍,變成了5塊錢。他就是浙江大學教授張耀州。

    蠶桑之鄉浙江海寧是張耀州的第二故鄉,因為他曾在這兒挂職當了一年半的科技副市長,但更重要的是,他在這兒將我國傳統的蠶桑産業,用科技手段,使蠶桑這門老學科重煥了青春。走出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今年三十八歲的張耀州,是浙江省151人才第一梯隊的成員,具有深厚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功底。在家蠶表達系統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制藥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很高的造詣。張耀州告訴我,他讀了二十四年的書,作為一個農村的孩子,對農村農民有很深的感情,他説他要將學到的知識,回報于社會。

    張耀州教授常説,擁有了各類人才,才能築起雄偉的高樓大廈,一個蠶蛹的本身價值只值5分錢,但到了張耀州這兒,就變成了5元錢,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海寧這個地方30%的土地都種桑,90%以上的農戶都養蠶,近些年,由於絲綢産業不太景氣,很多農民都將桑樹砍了,改種了別的。如今,張耀州研製的用蠶蛹桑葉制藥,又把海寧這個地方的蠶桑業帶動起來了。

    張耀州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每月中旬都要抽出一天時間來,走村串戶看蠶桑。瞧,這驕陽似火,他也照例來到桑園裏。他的學生告訴我,張教授對蠶桑的感情太深了,對農民的感情太深了。有一次,他身體不舒服,不能給學生上課,也正是這個時候,他才有時間去桑園裏走一走,可這一走,病卻好了。事後,他風趣地對人説,看來我跟蠶桑有緣,當然,張教授去走村串戶看蠶桑是有他的道理的。

    説起擂臺賽,其實這是祖茂堂追夢的開始,1993年由中國農科院專家培育出來的中麥9號是全國推廣的冬小麥十大品種之一,也是北方冬麥區僅有的矮桿大穗大粒品種,當年祖茂堂就在高碑店地區引種。

    張耀州擁有多重身份,在教學和科研領域,他是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生物化學學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在醫藥企業界,他是用知識産權入股的寧波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儘管他有這麼多的幾重身份,又是名人,然而你跟他接觸會感覺他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在他的辦公室裏,我們發現,辦公桌前的老闆椅放在一邊,替代的是一張木椅,辦公桌邊有一張圓桌子,他跟我説,他不習慣發號施令,他的精力全用在了科研上,目前他又有許多想法。

    張耀州説,浙江有名的浙八味中藥,是很好的原材料,他打算投資一億元人民幣,組建現代中藥廠。到時候,他又可以為農民解決一條生財的路子。結合農民創收遇到的難題,搞好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張耀州教授也走出了一條科技扶農的好路子。

    記者:魏恒心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