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土地  >  首頁
特別關注
三亞有了農民聯合體(2003.01.07)

由幾戶農民共同出資、統一租地、共同勞動、統一下種、統一管理,整合各人的優勢,按資金和技術貢獻分配利潤的生産方式,是近幾年來在海南省三亞市出現的一種普遍的新的農業生産經營模式,也就是被他們稱為“農民聯合體”生産模式。

陳龍明是三亞市崖城鎮水南村村民,也是當地有名的西瓜種植大戶,2002底他聯合了村裏八戶村民一起種植了兩百多畝優質西瓜。眼下正是西瓜即將成熟採摘的季節,我們見到他時,他正在瓜地裏指導請來的村民們進行西瓜的防蟲工作。

看著他這麼認真的樣子,儼然是個農業專家。望著眼前的這個場面,他感到還是很自豪的。説起最初搞聯合體,他説那還是1986年的事了。

當初因為那個村民是他的一位親戚,兩個人才開始了最初的聯合,這也是三亞市出現最早的聯合體之一。

聯合體採取統一管理,有專人負責財務管理、生産人員管理和市場運銷,共同協商確定種植品種和技術流程,按貢獻等級進行利益分成。陳龍明負責全面的生産技術管理。

聯合體從最初的親戚之間以土地共同開發到集合各方優勢和長處聯合生産,並進行統一分配管理,從而開始逐漸走上了現代化大生産的聯合之路。黎聖璽就是因為對人員管理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而被吸收到了這個聯合體內。

他説如果是自己一家單獨生産,從採購到生産、管理、運銷都得一個人自己跑,而每個人的能力又都是有限的,進行聯合生産就不一樣了,各人分管一塊,解決了個人難以解決的很多問題,同時單家獨戶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如果這塊地分成四個組來種的話,則要拉四條1000米長的水管,開支就增加到了兩萬元,而聯合起來,水管費用就降低了15000元。僅灌溉這一項,就降低了數倍的成本,效益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自從加入了這個聯合體以後,黎聖璽自然也嘗到了許多的甜頭。

由於規模做大了,管理和技術又有了保障,使得他們這個聯合體種植的西瓜也打出了名氣。俗話説:好酒不怕巷子深。儘管他們的瓜地不靠路邊,但主動上門求購的客商卻並不少。在我們採訪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裏就來了兩批採購商。

看來老陳的聯合體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

在三亞市的田獨鎮,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塊牌子:三亞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與一般示範基地不同的是,它是由三亞市農業技術研究所出成果技術、由崖城鎮保平村村民張俊玉聯合十戶村民投資六十萬元,在田獨鎮租用五百畝土地,共同創建的一個科技加農戶的聯合示範基地,進行優質哈密瓜的種植。

而對於科研單位來説,和農民共同結成聯合體,也為自己找到了一條可靠的發展之路。

既有利於科研成果的推廣,又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保證了自身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這確實是一個多贏的結果。

當地農業局的領導告訴我們,目前三亞全市60%的農戶都已組成了各種形式的農民聯合體,而這種聯合體大都是短期的,一般以一個生産季節三至五個月為一個組合,一個生産季節過後,聯合體自動解散,土地所有權不變,在下一個生産季節中,根據各人情況再自行組合。

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在我國農村推行以後,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但一家一戶的小生産很難形成有競爭優勢的産業群、産業帶,應對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也明顯不足。而在三亞市出現的“農戶加農戶”、“公司加農戶”、“技術加農戶”等由農戶自發形成的各種農民種植聯合體,共同出資、統一組地、統一下種,既能上規模生産,又便於管理、推廣新技術、降低成本,無疑是解決農民由小生産方式向規模生産轉型的一種良好的組織形式。

記者:張守國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